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更好的選擇更好的地球

共 15 筆相關資料

新發現 澳科學家在2009年南極冰核中發現微塑膠 附近磷蝦恐吃下肚
環境與保育|
Apr. 24 2020

新發現 澳科學家在2009年南極冰核中發現微塑膠 附近磷蝦恐吃下肚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澳洲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洲海冰冰核中發現塑膠碎片。 過去學界曾在南極的地表水、沉積物和雪中發現了微塑膠,但海冰冰核中存在微塑膠表示,該地區以海冰中藻類為食的磷蝦所接觸的塑膠,可能比想像得要多。

塑膠瓶一天內分解有望 科學家開發出細菌酶 拚五年內商業化 百事可樂、歐萊雅確定合作
環境與保育|
Apr. 16 2020

塑膠瓶一天內分解有望 科學家開發出細菌酶 拚五年內商業化 百事可樂、歐萊雅確定合作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突變細菌酶,可以在數小時內分解塑膠瓶,登上《自然》(Nature)期刊。 這種酶最初是在堆肥的葉子中發現的,能將塑膠瓶還原成可製造高品質新塑膠瓶的化學單元。現有的回收技術生產出的塑膠通常只能用於製造衣服和地毯。 資助該研究的公司Carbios表示,他們的目標是五年內實現商業規模的回收。Carbios已與百事可樂(Pepsi)和歐萊雅(L'Oréal)等大公司合作,以加速開發。

台灣環境有改善?地球日50週年,廣邀大眾全面行動罩地球
活動|
新聞稿

台灣環境有改善?地球日50週年,廣邀大眾全面行動罩地球

今年(2020)4月22日是地球日50週年,地球日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將透過六大執行計畫,呈現台灣環境四大環境議題,以「全面行動」為年度主題,喊出「地球我罩的」標語,力邀大眾全面行動,繼續守護環境。

和荒野保護協會一起走出戶外,參與城巿自然大挑戰
活動|
新聞稿

和荒野保護協會一起走出戶外,參與城巿自然大挑戰

台灣是座寶島,因為氣候、地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讓豐富的生物能夠居住在此。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比許多國家還要高,台灣陸域面積只占全球約 0.03%,物種數量卻高達3.8%,是全球平均值的150倍。因此台灣有著「蝴蝶王國」或是「蕨類王國」等美名。而台灣生物有3成是特有種,例如台灣百合、台灣二葉松、五色鳥、台灣藍鵲、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都是台灣特有種。因為我們生活在多樣性高的台灣,所以在都巿、郊區或是自己家裡都會看到生物的蹤跡,當我們看到身邊的野花、野草及昆蟲時,想要進一步了解它們,卻常常苦無門道,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在社群媒體上有許多的生物辨識的社團,但是一般人光分門別類就是一種障礙,因此推薦另一個生...

塑膠的故事:香菸
環境與保育|
Apr. 15 2020

塑膠的故事:香菸

你可能不知道,但香菸濾嘴是由一種稱為醋酸纖維素的塑膠製成的。隨意丟棄菸蒂不僅造成嚴重塑膠汙染,也會導致尼古丁、重金屬等化學物質物流入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面對年產量已突破6兆支的香菸大軍,我們能做些什麼?

趁疫情偷抓瀕危鱘魚 野生動物犯罪急升 WWF警告:中東歐保育類猛禽陷危機
環境與保育|
Apr. 14 2020

趁疫情偷抓瀕危鱘魚 野生動物犯罪急升 WWF警告:中東歐保育類猛禽陷危機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報導,WWF奧地利分會物種保護專家沃爾夫.佩特里(Christina Wolf-Petre)警告,犯罪份子正利用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當掩護,中歐和東歐野生動物犯罪大幅度增加。 光是在3月,奧地利就至少有27隻保育類猛禽遭到非法殺害。在鄰國匈牙利、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也有三隻被非法殺害。保加利亞和烏克蘭則有人捕撈瀕臨絕種的多瑙河鱘魚。其他幾個可疑案件仍在調查和釐清中,而未發布的數量可能要高得多。 「民眾生活受到嚴格限制,當局正忙著對抗傳染病,但數十種保育類動物卻成為犯罪受害者。這是真正的醜聞,影響重要的自然保育工作。」沃爾夫.佩...

為永續經營而努力!這些品牌持續為我們居住的地球付出關懷與行動。
活動|
Apr. 14 2020

為永續經營而努力!這些品牌持續為我們居住的地球付出關懷與行動。

越來越多人重視地球保育,而其中我們身邊的美妝品牌也不遺餘力地投入永續經營行列,在動盪的這一年,這個時刻,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品牌對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付出的愛吧!

海平面上升是一百年後的事?南極融冰和澳洲大火離我們好遙遠?
活動|
新聞稿

海平面上升是一百年後的事?南極融冰和澳洲大火離我們好遙遠?

氣候變遷,或更具體的,「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 狀態,已經是地球氣候與環境的現況。聯合國政府間專家委員會 (IPCC) 是全球最權威的氣候科學家組織,他們在 2018 年 10 月提出評估報告,警告世人,如果我們維持與現在一樣的減碳方式,「10 至 12 年後,全球就會上升攝氏 1.5 ℃」,造成的影響包括全球 90% 的珊瑚礁將因海水暖化及酸化而白化死亡,一億人將因為淡水資源缺乏,而沒有乾淨的飲用水。

利用冷戰核試爆定年,揭露鯨鯊可能活到百年之久
科學與新知|
Apr. 13 2020

利用冷戰核試爆定年,揭露鯨鯊可能活到百年之久

新研究發現,海洋中最大的魚類在面對滅絕威脅時,比認知中更為脆弱。

研究:加倍保育工作 全球海洋有機會在30年內重現往日榮景
環境與保育|
Apr. 10 2020

研究:加倍保育工作 全球海洋有機會在30年內重現往日榮景

根據一份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回顧報告,若全球保育工作再加倍,海洋有機會在一個世代內重現往日榮景。報告指出,澳洲的座頭鯨、美國的海豹和日本的綠蠵龜等,多種海洋生物族群出現恢復跡象。 過度捕撈、汙染和沿海侵蝕,數百年來,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海洋和其中生態。儘管保育成果仍屬地區性,從中卻能看出海洋復原的生命力。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