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標籤
共 8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今年7月4日南臺灣發生一起罕見的活體革龜擱淺,發現地點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恆春萬里桐潮間帶,雖立即移送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救傷收容,仍不幸於隔日不治死亡。時隔多月,海保署13日公布解剖結果,死亡革龜胃內無食物,腸道中有兩條長達425公分的魚線,且魚線已存在一段時間,隨著腸胃蠕動而嵌入腸道黏膜面,推測革龜為誤食魚線,多日無法進食引發壞死性腸炎,死於急性敗血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7月4日下午3點,一隻長110公分、重130公斤的革龜被發現擱淺於恆春萬里桐潮間帶。這隻虛弱的革龜帶有前肢缺損的舊傷,外表也出現擦傷,雖立即移送海生館醫治,遺憾的是,5日上午6點50分左右仍不治死亡。 革龜是神秘的大型海洋生物,生活在我們平時難以觸及的遠洋,只有不幸擱淺時才進入眾人的視線。此次是臺灣第三例革龜活體擱淺紀錄,獸醫師透露,這是一隻公的亞成青年龜。在僅有的革龜文獻資料中,又添一筆珍貴訊息。面對族群失守的瀕危物種,每一次的擱淺事件發生,我們做好接住的準備了嗎?
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今年1月底臺南市安平漁港有死亡白海豚擱淺,病理解剖報告近日出爐。海保署指出,該隻可能為「臺灣西部海域白海豚個體資料庫」編號OCA038的少年個體,報告結果顯示,主要死亡原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導致化膿性支氣管肺炎。個體也有老舊病灶及多處疑似網具纏繞的勒痕,雖非直接死因,但海保署表示,仍可能影響活動能力及環境適應力,將擴大清除廢棄漁具行動。
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新北市福隆沙灘2022年2月1日發現活體革龜擱淺,身上遭廢棄漁網纏繞,經救援處置仍不幸於隔日死亡。解剖採樣後的病理報告指出,網具纏繞持續刺激革龜傷口,系統性感染在擱淺、緊迫和營養不良等因素下,最終形成敗血症導致革龜死亡。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臺中報導 2020年大年初一發現擱淺於臺東長濱的藍鯨,屬於哪一個類群呢?學者經初步粒線體DNA比對,與印度洋北部的族群較為接近。致死原因應與套住其嘴部的繩索有關,而繩索上附生的主要為「耳條茗荷」。海委會海保署長黃向文表示,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筆藍鯨正式擱淺紀錄,未來透過骨骼樣本重建、翻模、展示,幫助大眾認識這個珍稀物種。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海洋保育署21日公布第三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今年7月到9月,全臺鯨豚通報案件共15隻,海龜通報案件72隻,與過去5年第3季資料相比,今年通報數量並未增加;但海龜擱淺通報案件數量為近5年最高,海保署表示,是因為8月屏東發生的24隻迷途小海龜救援所致。
春天原是風光明媚的季節,對於臺灣周邊的海洋則是詭譎萬變、難以捉摸。就在去年小虎鯨集體擱淺的整整一周年,25日,又見小虎鯨成群出沒高雄港邊,雖部分個體經引導後平安出港,仍有八隻擱淺,七隻相繼死亡,一隻搶救中。 死亡個體經解剖顯示,都有肺部急性感染現象,疑因小虎鯨高度社交互助行為,當群體中出現第一隻個體感染,未能保持適度物理距離,協助照顧下,導致相繼交互感染致死。
這頭虎鯨在阿根廷新亞特蘭提斯(Nueva Atlantis)的海灘上擱淺了。為了捕抓海獅幼崽,虎鯨會將自己投擲上岸,但狩獵時的錯誤計算可能導致這次擱淺事件……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