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3 筆相關資料
如果你能拋開偏見,就是最能忠實傳達人們真實面貌的方式。 亞馬遜雨林面積正快速消失,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如果以目前砍伐森林的速度,到了2030年,亞馬遜雨林將有27%的生物群系失去賴以為生的森林。世居亞馬遜叢林的原住民同樣面臨極大威脅,他們的原始聚落被道路切割得愈來愈破碎,多數原住民被迫放棄家園、開始與外界接觸。 然而亞馬遜東部仍有一群原住民固守原有的生活方式,為了避開入侵者暴力和致命傳染病威脅,這群阿瓦人過著不斷逃離的生活。如何讓讀者認識這些外觀與我們截然不同、文化差異極大的族群,在《國家地理》的報導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具道德責任。
近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遊蕩犬衝擊生態。國立臺灣大學及其他研究單位近日共同發表一份全臺遊蕩犬研究,透過收集公部門及民間自動相機資料庫資料,證實只要遊蕩犬愈活躍,鼬獾和食蟹獴的活躍度、豐度就會愈低。相關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論文於1月刊登於國際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 研究作者之一何欣澄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須迫切落實不餵食、不放養,減少遊蕩犬繁殖,以保護野生動物族群生存。
整理:陳立炘(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由於缺乏長期運作的氣象觀測站,全球山區氣候變化的測量,一直是一個大挑戰。近日,由我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領銜的跨國團隊,首創山區氣候速度推估方式,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公尺的速度上升中,表示該地暖化情況嚴重,甚至開始對生存於這些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物種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