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主題企畫
共 49 筆相關資料
南海上的東沙島綠意盎然,被海草床所圍繞;位於南海另一端的太平島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白得光禿的地表幾乎看不到一點綠意,太平島向來擁有高密度的海龜族群,難道消失的海草床都被大量海龜啃食了嗎? 澄洋環境顧問推出的「潮集有話聊」系列講座第一場「當海龜遇上小島」,邀請參加完國際海龜年會的海龜姊姊馮加伶,以及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部門副研究員許嘉軒,分享他們近期發現重要的海龜研究成果。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每年交易額高達230億美元,海龜也深受其害。美國最新研究估計,在過去30年間,超過110萬隻海龜遭到非法捕殺或走私。即便有了法規保護,在過去10年間,每年仍有高達4萬4000隻的海龜受害。全球58個主要海龜族群中,有44個族群受到影響。 科學家指出,評估非法活動相當不易,以上數據都算嚴重低估。然而,危機中仍有希望。在過去10年間,非法獵捕海龜的問題少了28%。研究人員認為,或可歸因於法律保護跟保育有成以及大眾意識的提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人類日常中必須倚靠身分證、戶口名簿等資料「驗明正身」,但對於廣大海域中的海洋生物又該如何一一核發屬於牠們的身分證?民間發起的「海龜點點名」計畫,四年來在小琉球附近海域紀錄超過700隻海龜,打造一本本的海龜「戶口名簿」,更發現近四成海龜已定居棲地超過一年。 計畫團隊進一步宣布成立「海龜戶口名簿網站」及協會,透過網站的海龜資料庫,未來在小琉球海域附近發現海龜,將能快速查詢並即時辨識,以解答心中疑惑,這次是遇見舊雨還是新知?
2022年「國家地理雜誌世界海洋日路跑」將邁入第8屆。國家地理雜誌延續前兩屆的線上路跑模式,在謹守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號召跑友出外跑步運動享受陽光,增加防疫免疫力,並持續關注海洋保育議題。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鯨豚、海龜、黑嘴端鳳頭燕鷗及三棘鱟等,深受國人注目的海洋野生動物,除了《野生動物保育法》依法保育及科學調查監測,海保署進一步提出保育計畫(草案),期待以具體行動擴散保育效果。四項草案現正預告中,5月底前民眾可於海保署網站下載資料,提供相關保育意見。
海洋人造廢棄物是指任何人為製造或加工過的固體廢物傳送到海洋環境中,會對海洋動物會產生廣泛的負面衝擊。海廢包括塑膠、非塑膠類的垃圾及汙染物,有兩大來源;陸地及海洋,海洋主要是來自船隻,而陸地則是工業及都會區。
海龜會因生病、受傷、活動不佳、被網具纏繞及吞食人造廢棄物等因素而影響在海裡的活動能力,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海龜就可能被迫沖上岸,這種現象通稱為『擱淺』或是還沒到達岸上就被發現成為『漂流』的個體,一般而言,這些失去活動能力,甚至非自願性的出現在岸上或隨海流漂動都是非常虛弱的海龜,如不救援,就很可能會死亡,因此台灣也自102年起開始了海龜救傷的規劃與實施。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今年(2021)再度記錄到海龜上岸產卵蹤跡。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今年7月中旬發現海龜上岸爬痕,目前共記錄有兩隻海龜、合計約八次上岸爬痕,並發現三個疑似卵窩處。海管處提醒,東沙島上各單位近期應避免驚擾海龜,避免卵窩被破壞。 海管處已在疑似卵窩處上方樹叢,用警示帶標記以避免卵窩被破壞,並架設夜視縮時攝影機,希望今年中秋節期間能拍下新一批孵化的小海龜。
這群魚為什麼緊跟著海龜不放?難不成海龜身上有牠們無法抗拒的「好料」?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