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盲症屬於神經系統疾病,可能來自先天遺傳,也可能是因後天腦部受損或中風而導致,會對患者的生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知名的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演員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還有已故的英國神經學家、《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作者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這三位名人有什麼共同點呢?答案是:臉孔失認症(prosopagnosia),也就是臉盲症。臉盲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很難記住及辨認熟人或名人的面孔,而且這種疾病可能比想像中更為普遍。
臉孔失認症的英文「prosopagnosia」,是由希臘文「prosopon」(臉)和「agnosia」(缺乏知識)構成;這種疾病與視力好壞或視覺對比敏感度無關,而是患者很難記住不同的人臉,或是很難區分面孔。
專攻行為神經學的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弗.M.菲利(Christopher M. Filley)表示:「這是一種高等視覺功能障礙,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看得到視覺影像,但無法辨識臉部,他們的大腦無法處理臉部的元素。」
臉孔失認症長期以來被視為罕見疾病,但是根據一份2023年發表在《皮層》(Cortex)期刊上的研究報告,這種疾病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加普遍。研究發現,臉盲症並不少見,只是患者的嚴重程度和症狀各有不同。根據所使用的評估標準而異,約有1%到5%的成年人患有臉盲症。
美國退伍軍人波士頓醫療體系(VA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的注意力與學習實驗室聯合主任,同時也是認知神經科學家的喬德古蒂斯(Joe DeGutis)表示:「臉孔失認症較為嚴重的患者,在雜貨店裡(遠遠地)看到自己的伴侶時,有可能認不出對方,他們會過度依賴情境來判斷看到的人是誰。」也就是說,早上在伴侶身邊醒來或下班回到家時,他們通常認得出自己的伴侶.但是在預料之外的情境下,就有可能認不出對方。
德古蒂斯表示,除了情境問題以外,「臉孔失認症的患者需要透過更多的接觸才能記住一張臉。」
先天還是後天?
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傑森.巴頓(Jason Barton)表示,臉盲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好幾種病症,其中一種類型是「患者很難記住(熟人的)臉孔是什麼樣子,但是看照片時可以看出面容的差異。而另一種臉盲症,則是完全看不出不同人的臉孔有什麼差異。」
除了程度輕重之分,臉孔失認症還有兩種主要的形式。一種是由發展性因素(可能是遺傳)引起的,另一種是後天因素所造成。
在發展性因素方面,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莎拉.貝特( Sarah Bate)表示:「我們有找到全家人都是臉盲症患者的例子,不過還沒有找出實際導致臉盲症的特定基因。」
對於這些病例,身為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副教授的德古蒂斯表示:「我們不知道這是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是遺傳所造成。」
根據2023年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獻綜述,研究人員檢視了63項研究,比較發展性臉孔失認症患者與非患者的大腦在結構和活動上有何差異,結果發現相較於非患者,患者的梭狀回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人類視覺系統的一部分)與腦部其他臉孔識別區域之間的功能性連結和結構性連結有受損情形。
生來就患有臉盲症的人可能不曾意識到,自己無法認出或記住熟人的臉孔其實是不尋常的情況,只會覺得是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比較差。
「大多數人可能要到二十幾歲或三十幾歲才意識到自己有臉盲症,有時甚至更晚察覺。」德古蒂斯說。
研究人員發現,在天生患有臉孔失認症的人當中,自閉症類群障礙患者占了相當的比例。
「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自閉症患者難以辨識臉孔,不過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巴頓表示。至少有部分原因可能出在自閉症患者常會避免與人有眼神接觸。
以發展性臉孔失認症的患者來說,辨識臉部的能力可能與他們處理臉部資訊的策略有關。
貝特和研究同仁發現,臉盲症患者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嘴部區域和臉孔下半部,而不是看向對方的眼睛。相較之下,「超級認臉者」(super-recognizer,臉部識別能力特別卓越的人)比較會注意鼻子和臉部正中央的區域,這個區域與臉部辨識能力有關。
後天性臉盲症
臉部辨識能力原本很好的人,可能會因為腦部損傷、腫瘤、中風、腦炎或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引發臉孔失認症。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候選人瑪麗.路易斯.基澤勒(Marie-Luise Kieseler)就在研究中發現,有一些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的患者出現了臉部辨識障礙和導航能力障礙。
現年62歲的德西雅.里德(Dacia Reid),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困擾於難以認出別人;六年前,她接受臉孔失認症研究中心的線上調查問卷調查,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
里德在小學時因為頭部受傷,導致罹患癲癇並喪失部分記憶。成年後不久,她為了治療癲癇接受腦部手術。手術雖然改善了癲癇發作的問題(仍需透過藥物控制),但卻讓她的臉盲症變得更加嚴重。
已婚且兩個孩子都已成年,現居印第安納州納帕尼的里德說:「我記得住臉,但有時候會想不起來那是誰的臉。如果別人換髮型,我就會很困惑,因為我認不出對方是誰。」
像里德一樣取得醫生的診斷,可以帶來不少益處。「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就可以放下原本巨大的心理負擔——對患者來說,生活會比以前有意義許多。」德古蒂斯表示。
畢竟,認不出別人可能會冒犯對方,或是為社交互動帶來不少障礙。臉孔失認症的患者也常被人誤認為冷漠或高傲。
「如果去參加聚會時遇到認識的人,但你卻認不出對方是誰,難免會很尷尬。」菲利說:「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沒禮貌、不擅社交或特異獨行,而是腦部出了問題,導致他們無法識別認識的面孔。」
也有一些患者表示自己因為臉盲症而影響工作效率,比方說,在商業界工作的人若是連客戶都認不得,可能很難留住客戶。貝特也說,如果當老師的分不出或記不住學生的臉,班級管理多少會遇上問題。
治療和介入措施
近年來,專家測試過各種介入措施,試圖提升臉孔失認症患者的臉部辨識能力。
其中一種方法,是將發展性臉孔失認症的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使用一劑催產素鼻用噴劑或安慰劑噴劑,等待45分鐘讓噴劑發揮作用,然後進行兩項臉孔處理測試。(催產素是一種荷爾蒙,能促進社交連結和親社會行為。)使用催產素噴劑的患者,臉部處理和臉部辨識能力都得到了暫時性的改善。
另一方面,有其他研究讓發展性或後天性臉孔失認症的患者參加為期11週的電腦訓練計畫,嘗試提高他們區分臉孔的能力,結果發現這些患者的臉部辨識能力有所提升,並且維持了至少三個月。
此外,還有一些線上訓練課程可以幫助患者更專注在別人的臉孔上,並看出不同人臉之間的差異。定期進行這些大腦訓練,或許有助臉盲症患者提升臉部辨識能力。
「練習通常可以帶來進步,」巴頓說:「雖然臉盲症不會因此痊癒,但認不出人的情況會有所改善,大約能減少三成的問題。」
至於這些好處能否提升患者的記憶力,或是加深對人臉的印象,還有待觀察。
還好,為了彌補不擅長辨識臉部的缺陷,人們通常會發展出巧妙的策略來應對。貝特表示,患者可能會嘗試記住「別人的結婚戒指款式,或是走路和說話的方式」。若是老師,可能會運用座位表來辨認學生。
貝特說,在社交場合,患者可以在聊天對話中巧妙提問,引出能夠判斷對方是誰的線索,或是請自己的伴侶或朋友在談話時叫出對方的名字。此外,德古蒂斯表示:「有些患者為了應對這個問題,會對每個人都非常友善。」
為了解決認不出別人的問題,里德常會刻意提問,從對方的回答推敲出自己跟對方是怎麼認識的。如果推敲不出來,她就會說自己一時想不起對方叫什麼。
巴頓表示,有時候告訴別人自己有臉孔失認症反而有幫助。「有這種病並不可恥。我都會對病人說,不要讓這種疾病阻礙你去做想做的事情。臉孔失認症是個問題,但還是有辦法處理。」
延伸閱讀:印度一種螞蟻的腦部能萎縮又再生! / COVID-19會改變你的個性嗎?本文告訴你腦部研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