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會飛的龐然巨鳥,體型是現代鴕鳥的三倍大,說不定也是人類古代歐洲表親的食物來源。
不會飛的巨型鳥類Pachystruthio dmanisensis(如示意圖)在將近200萬年以前生活在現今黑海一帶,也有可能是早期人類親族的食物來源。ILLUSTRATION BY ANDREY ATUCHIN
在將近200萬年前,巨鬣狗、劍齒虎和駱駝漫遊在歐洲大陸上,或許偶爾也會撞見幾個早期人類親族。現在,讓古生物學家大出意料之外的是,看來這些更新世哺乳動物和我們的人族表親,同時也和一種龐大無比、身高將近3.65公尺的鳥類一起共享這片地域。
這項發現刊登在6月26日的《古脊椎動物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代表的是第一種已知生活在北半球、不會飛行的巨型鳥類。這種已滅絕的動物被命名為Pachystruthio dmanisensis,重量是龐大的450公斤,幾乎是牠們現存最近緣物種──鴕鳥的三倍。
「我們會想到馬達加斯加、紐西蘭和澳洲有[巨鳥],但這次發現是非常確鑿的證據,證明歐洲地區也有巨鳥。」史密森尼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鳥類館館長海倫.詹姆士(Helen James)說。她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
已滅絕巨鳥的化石在全世界都很稀少,詹姆斯.漢斯佛德(James Hansford)補充道。他是倫敦動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Zoology)的古生物學家,也是研究已滅絕的馬達加斯加象鳥的專家。因此,這項發現對於我們理解巨鳥的生活和牠們與物種的互動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新資訊。
來自地景和附近考古遺址的線索,也暗示著研究人員這種不會飛的Pachystruthio,有可能成為了早期人類親族直立人(Homo erectus)的美味大餐。畢竟,生活在紐西蘭的飢餓人類也養成了吃另一群不會飛的大型鳥類──恐鳥的胃口,並讓恐鳥在人類抵達紐西蘭之後僅僅120年間就步上滅絕之路。
幸運留下的股骨
這個新近發表的鳥類化石,是去年夏天於陶里達洞窟(Taurida Cave)發現的,該處位於克里米亞這個如今讓烏克蘭與俄羅斯爭執不下的黑海地區。2018年在該處興建高速公路時,發現了這個古代動物骨頭寶庫。這種鳥的大腿骨,也就是股骨,就夾雜在這個洞穴的「鬣狗窩」裡的其他遺骨之間,之所以命名為鬣狗窩是因為那裡有許多巨鬣狗的骨頭。
史密森尼博物館的詹姆士說,只找到這種鳥類的一根骨頭是很不尋常的,因為如果這隻鳥是死在這個地方,你會預期能找到整付骨骼。或許是掠食者把這根骨頭拖進了這個洞穴,但很難確定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不過,這根股骨保存得異常良好,讓科學家得以用來與其他類似鴕鳥的鳥類的股骨比較,並確認這是一個新屬,Pachystruthio。
這根「骨頭的粗度,是區分這種鳥類的關鍵。」俄羅斯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學者、這項研究的主持人尼基塔.澤倫可夫(Nikita Zelenkov)在電子郵件中說。這根股骨保存狀態良好,也讓科學家能根據骨頭的長度估計這種鳥的體重和身高。
超大型點心?
這種新發現的鳥「對歐洲來說真是非同小可──這種鳥並非全世界最大,但卻是歐洲冠軍。」漢斯佛德說。只有馬達加斯加的兩種象鳥──泰坦巨鳥(Vorombe titan)和巨形象鳥(Aepyornis maximus)的體型比這種古代巨鳥更大。
與已經滅絕的象鳥和恐鳥相比,Pachystruthio的腿骨比較長也比較細,這也透露了這種鳥的行動方式。「[骨頭]筆直的軸表示這是一種體重較重、速度也較慢的鳥類──可能比某些象鳥快,但沒有像現代的鴕鳥那麼快。」他說。跟其他那些已經滅絕的巨型鳥類不同,Pachystruthio就生活在鬣狗和劍齒虎之間,而要逃離那些掠食者,速度就加更重要了。
在陶里達洞窟發現的這種動物骨骼,和在附近位於喬治亞的德馬尼西(Dmanisi)遺址所發現骨骼的有相似之處,顯示這種巨鳥生活的時代可能和直立人生活在這個地區的時間有重疊。學者相信,根據在德馬尼西發現的骨頭,Pachystruthio是從外高加索遷移到黑海一帶,而德馬尼西同時也擁有目前在歐洲發現的最古老的人族骨骼。
直立人約在更新世早期開始在歐洲大陸遷徙,而陶里達洞窟的喀斯特岩石和周遭地區的其他地景特徵,也符合這些早期人類親族遷徙路線的環境。
澤倫可夫承認,他們的研究團隊並未在這根腿骨,或是洞穴中的其他骨頭上找到能確認直立人會獵殺這種巨型鳥類的直接證據。但這項發現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新線索,或許能讓我們一瞥已滅絕的人類親族在橫越大陸的長途跋涉中,可能曾經遇見──並吃下肚的生物。
延伸閱讀:滕氏嘉年華龍:恐龍與鳥比你想得更近!/這些鳥為什麼要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