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歐洲、美國與澳洲以外的地區證實「奢華效應」(luxury effect)。
在南非開普敦市區約13公里外的科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Kirstenbosch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中,一隻孔雀石色花蜜鳥(Nectarinia famosa )正享用著花蜜。PHOTOGRAPH BY ANN AND STEVE TOON, MINDEN PICTURES
錢或許買不到快樂,但可以買到生物多樣性──至少在鳥類身上如此。
新研究指出,在南非較富裕的城區能夠吸引更多原生鳥類。這是因為高級社區擁有較多綠地,能滿足動物的棲地需求。
人們最早是在2003年亞歷桑納州鳳凰城的植物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確認所謂「奢華效應」(luxury effect),隨後也在許多物種如昆蟲、蝙蝠與蜥蜴等身上發現。
大型且景觀高度美化的庭院、能藏匿與撫育後代的植被、豐富的水源,都是吸引野生動植物的誘因。
義大利杜林大學(University of Turin)的生態學家丹.張伯倫(Dan Chamberlain)表示,既有研究的問題在於,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北美、歐洲與澳洲等相對富裕的國家進行。
南非蒙塔古山道(Montagu Pass)的黃眼鴿(Columba arquatrix )也曾為這個研究中的物種之一。PHOTOGRAPH BY RICHARD DU TOIT, MINDEN PICTURES
然而,都市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卻更集中在南美洲、東南亞與非洲等地。
如今,張伯倫與同事已經在南非證實奢華效應存在,並呼籲城市規畫者應確保人人都能親近大自然。
科學家也建議為了人類與野生動物好,世界各地都市地區的空間,應有一半用作公園與其他綠地。
「富人可以從綠地獲得好處,憑什麼窮人就只能渴望綠地?」
跟著過好日子
張伯倫說,南非之所以成為研究熱點,原因在於收入嚴重不平等;另外急速拓展的城市地區,也有著從富裕且西化的住宅到貧民窟等不同的居住類型。
張伯倫與來自開普敦大學、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同事,採用了來自第二屆南非鳥類分布調查計畫(South African Bird Atlas Project)的資料,估量在22個城市地區的不同地景中,原生鳥類的生物多樣性。該計畫是一項公民科學家計畫,由志工鑑別在定期造訪的特定地區所目擊到的鳥種。
研究團隊發現不論對近郊還是遠郊(也就是城市與農村間的過渡帶)而言,愈富有即代表著有愈多綠地與原生鳥類。
這項最近發表在《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也發現,在高度都市化的地區,趨勢卻有相反的情況──變成人們的平均收入愈高,生物多樣性反而愈低;不過在所有區域中,林木與植被覆蓋率的提升都會帶來更多鳥類,例如非洲沼澤鷂(Circus ranivorus)與大紋燕(Cecropis cucullata)。
另外量化分析則顯示一旦城市中的鋪面、住宅與其他建物的覆蓋率超過38%,「奢華效應」便開始失靈,也就是愈加都市化的地方,生物多樣性愈低落。
「他們能算出數字真是太棒了!」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奢華效應的昆蟲學家米歇爾.特勞特魏因(Michelle Trautwein)說。她曾在2016年的論文中發現,北卡羅來納的富人家中的昆蟲種類比廉價住宅中的更多。
「這個概念相當有說服力──我喜歡他們把它量化的做法。」
而對於研究中建議增加綠地的可行性,則是另一個問題,她補充說。
麻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城市生態學家佩奇.沃凜(Paige Warren)說:「(這項研究凸顯了)科學家需要擴充自己的工具箱,以了解城市環境。」
她說:「如果不去理解人類是如何形塑居住地,我們就無法得知鳥兒的去向。」
延伸閱讀:這些鳥為什麼要縱火?/你喝咖啡時有想到鳥類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