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動物的運動方式會隨著年齡改變,化石顯示,「鼠龍」之類的恐龍也在其中。
鼠龍剛孵化的時候以四足行走。不過這種恐龍的身體質量中心會隨著生長而改變,牠的運動方式會變為雙腿步行。 ILLUSTRATION BY GONZÁLEZ
嬰兒從四肢爬行到學會以雙腿走路的時刻相當珍貴,如果考量到這種轉變在動物王國之中有多麽罕見,那就更特別了。其他只有少數物種被認為也會隨著年齡經歷從爬行到直立步行的轉變,而且牠們全都是恐龍。
現在研究人員又為這張名單上的一個成員添上了引人注目的新證據,牠就是名叫鼠龍(Mussaurus patagonicus)的蜥腳亞目(Sauropodomorpha)恐龍。
鼠龍剛孵化的體型小到可以輕易地窩在人類掌心中,「鼠龍」屬名由此而來。但在大啖蕨類與其他植物約八年後,牠的體重可以長到超過1公噸重。
鼠龍寶寶小到可以放進人類掌心。PHOTOGRAPH BY J. BONAPARTE
史前快照
已滅絕動物的研究如此困難的原因在於,科學家往往只能看到個別生物生命中短短的一瞬畫面而已。這些短暫快照裡通常不包含剛孵化的幼體或亞成體,因為牠們體型較小,較難成為化石。
「我們只有少數恐龍從蛋,小寶寶到成體的優質系列化石,鼠龍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化石開啟了一些20年前無法企及的精彩問題,」研究共同作者約翰.哈欽森(John Hutchinson)說道,他是倫敦大學皇家獸醫學院(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的演化生物力學教授。
例如作為目前研究資料來源的化石組,就歷經超過半世紀才收集完全。科學家將這些化石組稱作個體發育系列化石(ontogenetic series),它們價值不菲。
「我們通常將個別物種的恐龍想做單一實體,但是就和其他動物一樣,他們也有一系列生長過程,只是由於恐龍化石過於稀有,所以我們通常沒有機會看到,」古生物學家莎亞娜.蒙塔納利(Shaena Montanari)說道,她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與科技政策研究學人(AA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ellow),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恐龍在先
在恐龍的系譜樹裡,鼠龍只是可能會隨著年齡改變運動模式的恐龍分支之一。
包括慈母龍(Maiasaura)、禽龍(Iguanodon)、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橡樹龍(Dryosaurus)和大椎龍(Massospondylus)在內的幾種恐龍,都曾有假說認為他們也一樣,」奇米.夏貝爾(Kimi Chapelle)說,她是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博士候選人,研究恐龍的運動變化。
科學家握有鼠龍的個體發展系列化石(ontogenetic series),這是指一整組幾近完整並描繪出恐龍生命三階段的化石,照片中這枚幼獸的頭骨也包含在其中。PHOTOGRAPH BY A. OTERO
↑↑↑↑↑101史前教室:恐龍
沒有參與新研究的夏貝爾說,更甚者,有些物種展示出相反方向的運動改變,從雙足變為四足步行。這種變化的傾向甚至反應在恐龍的演化上。
「最早的恐龍以雙足步行,不過四足步行後在兩支主要的系譜中獨立演化,」夏貝爾說道。鳥臀目(Ornithischia)分支也包含在其中,這個目底下有許多知名的四足步行恐龍,包括三角龍(Triceratops)、劍龍(Stegosaurus),和甲龍(Ankylosaurus)。
在這些恐龍的運動改變之外,科學家曾經想在現生動物身上找到相似的行為,但是非常困難。
「結果人類是最佳且可能是唯一真的廣為人知的例子,」研究共同作者安德魯.卡夫(Andrew Cuff)說,他是倫敦大學皇家獸醫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這真的很罕見,因此能在該物種的化石紀錄看到這個行為,才會這麼振奮人心。」
延伸閱讀: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龍現身了! / 兇殘的「半水棲」恐龍可能不太會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