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8億,會有將近70%的人生活在都市地區。而人口組成、家的結構變化,也將反應在承載家的建築上。加拿大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曾說過:「建築應表達它所處的時間及地點,但嚮往永恆。」建於當下時空的建築,須考量到現在的需求,但該想得更深入更長遠,在美學以及實用性上,即使到未來也不該不合時宜。
2017年瑞典家具設計品牌IKEA旗下的SPACE 10和來自紐約的設計師團隊Anton & Irene 合作,發想共居(co-living)的可能,設立研究專案「One Shared House 2030」,邀請社會大眾接受線上調查,提出對於2030年社區構成的想像。調查大眾願意於未來居住空間中共享的程度及期待的共享生活面貌,包括如共用廚房的意願、願意共用的器具及服務、寵物的接受度、對共享成員的想像等。團隊也公開匿名調查結果,可以依性別、年齡、國籍等變數了解受眾的平均調查結果。期待能透過更了解住民的實際及潛在需求,能提供致力於從事都市空間開發的團隊更多實際的使用者訊息,作為規劃的有力參考。同時也期待能協助解決孤獨率、及可負擔的全球住屋需求等未來挑戰。在人與人越來越疏離,但居住空間越來越密集的現在及未來,或許更該解放空間,達到共享共贏的局面。
規劃出客廳、餐廳、廚房的寬敞開放空間,增加生活彈性及家庭互動。
因此,共居生活的理念逐漸受到關注。在共居生活中,公共空間的利用被放大,而在住戶關係中,室友可以不只是室友,鄰居不只是鄰居,大家都是共同生活的夥伴。你想住在怎麼樣的房子裡?你想在家裡、在社區中過什麼樣的生活?從共居創造宜居,從現在開始想像,實踐未來生活。
居民一同實踐共居的精神
德國多代共居宅 分享跨時代經驗
未來人口數量更加龐大的社會,更需要考慮到跨世代與不同背景者的多元性與包容性。社區組成及都市更新得盡可能照顧到如此的需求,並從中建立最佳的合作關係。德國政府支持推廣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共同生活,互相照顧,這樣的方式展現出社區的多功能性。
長者居住在市中心,生活更加方便,若是獨居長者,也能在與其他住戶互動的過程中降低孤獨感,甚至還能協助分擔年輕家庭看顧孩童的工作。年輕一代與長者交流,也能從長者的生活經驗當中汲取智慧。不同背景的居民,也能利用公共空間交流、辦活動,達到世代共融及族群融合。共居的居住方式也凸顯出相互關懷、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德國紐倫堡、柏林等地,皆有多代共居宅的成功典範。
建築學人BIG APARTMENT以好好生活作為初衷,在空間規劃、社區活動設計等方面,實驗一種有風格的理想生活。
BIG APARTMENT 小宅革命生活有講究
建築學人推出的BIG APARTMENT,悄悄為台灣掀起一股「小宅革命」風潮。設計上重視建築價值,屋頂設置花園與BBQ區域,朋友聚會、居民聯誼就能在這個場域發生,休閒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部份,家不只是為了遮風避雨的私人空間,更可以是與其他住戶分享好生活的一份力量,宅在家就可以很社交。
更保留部分建築空間劃出自營的咖啡食堂、店中店,並舉辦多元的社區活動,實驗一種有風格的生活方式,向未來城市趨勢邁進一步。而在住宅內更打破以往公寓格局的窠臼,規劃開放式空間,如餐廳的餐桌,也可作為書桌、工作桌等,生活更具彈性。空間產生對話,家人間的互動也能更加頻繁,展現出空間功能的多樣性,放大生活的想像。
透過定期舉辦活動,居民能共享共創生活的風格及方式。
建築學人在意生活 實踐未來生活
建築學人以「為目標居住者製作好房子」為唯一考量,是一所「建築商品製造公司」而非地產商。在建築品質及美學的追求上也絕不讓步,與國際頂尖建築師合作,為台灣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全球建築表徵。而其特別成立的「生活研究」部門,不斷研究開發滿足不同消費族群的各類建築商品,將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化為好建築的驅力。
了解更多: BIG APARTMENT / 建築學人FB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世界地球日特別企畫-未來城市 專屬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