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Feb. 28 2025

新星其實並不新

  •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2
/ 2

新星(nova)是一種天文現象,原本黯淡的恆星突然變亮,夜空中好像出現新的星星一樣,不過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太久,一陣子後又變回原來的亮度。

新星並不是新誕生的恆星,它是由白矮星和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其中的白矮星是恆星死亡後的殘骸。新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和恆星相當靠近,恆星的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吸積盤的物質最後會掉落在白矮星表面。掉落在白矮星表面的物質日積月累,當累積到一定的量,炙熱的白矮星會點燃表面的氫核融合反應,這個過程就像氫彈爆炸,讓它變亮形成新星。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新星系統的示意圖,恆星(左側)物質流向白矮星形成吸積盤(右側)。影像來源:NASA/CXC/M.Weiss

一再重新爆發

人類有限的觀測歷史中,絕大多數的新星都只爆發一次,不過有一種「再發新星」(recurrent nova),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目前已知銀河系裡的再發新星有10顆。再發新星中最有名的是北冕座T(T Coronae Borealis,縮寫T CrB),北冕座T是少數爆發時,亮度達到肉眼可見的新星。

AD

ads-parallax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北冕座T位在北冕座,它的位置以紅色圓標示。

愛爾蘭天文學家約翰.伯明翰(John Birmingham)在1866年5月,發現北冕座T突然變亮,它成為一顆新星。 1946年2月11日晚上,英國的一位15歲男孩麥可.伍德曼(Michael Woodman)在窗邊等待晚歸的父親,他注意到北冕座旁出現一顆沒見過的星星,亮度大約跟北冕座裡的最亮星貫索四相當。伍德曼寫信給英國皇家天文,報告他的新發現,伍德曼成為第一位目睹北冕座T再次爆發的發現者。 北冕座T相隔80年再爆發,讓它從新星變成再發新星。另外,科學家尋找更早的觀測紀錄,發現北冕座T可能在1217年和1787年也爆發過,推論北冕座T有大約80年的爆發週期。 北冕座T距離上次爆發已經接近80年,夜晚有機會觀星時,記得多看北冕座幾眼,說不定你也有機會成為北冕座T再次爆發的發現者!

 

關於作者:李昫岱,屋頂上的天文學家主理人,中央大學天文所博士,曾經於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和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從事研究工作,目前在中正大學教授天文通識課。天文跟其他語文一樣,有自己的文法和結構,唯一的不同是天文寫在天上!現在的工作是用科學、藝術和文化的角度,解讀、翻譯和傳授這本無字天書,期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天文的美好!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