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l. 23 2024

七種不可思議的水下生物

  • 在太平洋深處發現的花帽水母以透明的「肚子」和繽紛的觸手在水中泳動,並用刺細胞捕捉小魚和浮游生物。 PHOTOGRAPH BY TONY WU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在太平洋深處發現的花帽水母以透明的「肚子」和繽紛的觸手在水中泳動,並用刺細胞捕捉小魚和浮游生物。 PHOTOGRAPH BY TONY WU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 儘管名字聽來邪惡,但吸血烏賊的體型其實相對嬌小,體長頂多30公分左右。牠們的身體柔韌有彈性、觸腕間有蹼,外型看起來就像個斗篷。 PHOTOGRAPH BY SOLVIN ZANKL,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儘管名字聽來邪惡,但吸血烏賊的體型其實相對嬌小,體長頂多30公分左右。牠們的身體柔韌有彈性、觸腕間有蹼,外型看起來就像個斗篷。 PHOTOGRAPH BY SOLVIN ZANKL, NATURE PICTURE LIBRARY

  • 深海的端足類動物巧𧊕掏空了一隻果凍狀的生物紐鰓樽,用來當自己的卵和幼蟲的保護殼。 PHOTOGRAPH BY MAGNUS LUNDGREN/ NATURE PICTURE LIBRARY

    深海的端足類動物巧𧊕掏空了一隻果凍狀的生物紐鰓樽,用來當自己的卵和幼蟲的保護殼。 PHOTOGRAPH BY MAGNUS LUNDGREN/ NATURE PICTURE LIBRARY

  • 寬咽魚的大嘴巴讓牠能把包括魚和無脊椎動物在內的獵物整隻吞下,是對深海中的食物稀缺很好的適應。PHOTOGRAPH BY 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

    寬咽魚的大嘴巴讓牠能把包括魚和無脊椎動物在內的獵物整隻吞下,是對深海中的食物稀缺很好的適應。PHOTOGRAPH BY 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

1

從神祕的南極大王酸漿魷,到兇猛的巧𧊕,這些生物簡直比小說還玄。

在太平洋深處發現的花帽水母以透明的「肚子」和繽紛的觸手在水中泳動,並用刺細胞捕捉小魚和浮游生物。 PHOTOGRAPH BY TONY WU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在太平洋深處發現的花帽水母以透明的「肚子」和繽紛的觸手在水中泳動,並用刺細胞捕捉小魚和浮游生物。 PHOTOGRAPH BY TONY WU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打從亞里斯多德在莎草紙卷上描述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到研究人員利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和基因測試辨識最近才發現的翻車魚物種,人類對海洋生物總是萬般著迷。

「是那種未知。」艾里.霍伊特(Erich Hoyt)說,他是《深海奇珍:尋找海中怪物和他們生活的世界》(Creatures of the Deep: In Search of the Sea’s Monsters and the World They Live In)的作者。「你遠眺海洋,可能會看到一隻海豚或是鯨魚,但你看不到底下發生了什麼事,」他說:「海中生物裡,我們只認識很少很少的物種。」

AD

ads-parallax

無論是牠們令人驚豔的外表,或是為了生存的殘酷追求,以下是海洋動物探險家和海洋生物學家辨識出來的幾種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物種。

吸血烏賊

儘管名字聽來邪惡,但吸血烏賊的體型其實相對嬌小,體長頂多30公分左右。牠們的身體柔韌有彈性、觸腕間有蹼,外型看起來就像個斗篷。 PHOTOGRAPH BY SOLVIN ZANKL,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儘管名字聽來邪惡,但吸血烏賊的體型其實相對嬌小,體長頂多30公分左右。牠們的身體柔韌有彈性、觸腕間有蹼,外型看起來就像個斗篷。 PHOTOGRAPH BY SOLVIN ZANKL, NATURE PICTURE LIBRARY

關於吸血烏賊(Vampire squid),應該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牠們既不是吸血鬼也不是烏賊,蒙特里灣水族館研究中心(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的資深科學家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son)說,而他追蹤這種頭足類已經有好幾十年了。

那麼,這種溫和的深海食腐動物到底怎麼會得來這麼嚇人的稱號呢?德國頭足類學家卡爾.川(Carl Chun)是第一個在1903年描述吸血烏賊的人。他將之命名為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意思是「來自地獄的吸血鬼烏賊」。

「我猜是紅眼睛和那個斗篷外型讓他說出『這看起來好像吸血鬼。』」羅賓遜說。「所以他就用名字開了個玩笑。」

吸血鬼烏賊不吸血,牠吃的是我們所謂的「海洋雪花」──像是藻類、死掉的浮游生物和排泄物之類在海洋中漂浮的碎屑。但若是低估了這種嬌小的頭足類動物,那可就錯了。吸血烏賊可以從腕足末端的小孔中噴出帶有發光顆粒的黏液,把自己包裹在一片發光雲霧之中,藉此躲過捕食者。

迷惑翻車魚

和吸血烏賊不一樣,迷惑翻車魚(Hoodwinker sunfish)是最近才發現的新物種。這種學名為Mola tecta、行蹤飄渺的魚類,是在2017年時由博士生瑪麗安.尼加德(Marianne Nygaard)和她的研究團隊在紐西蘭首度確認的。Tecta一詞源自拉丁文的tectus,意思是隱藏或躲藏。

「儘管我們對這種魚有莫大興趣,描述過無數物種,分類上也很混亂,但這麼多年來這種魚竟然一直躲過了被辨識出來的命運,我也是佩服佩服。」尼加德說。

已知生活在南半球紐西蘭、澳洲、智利、祕魯和南非外海寒冷水域、外型彷彿只有半條魚的迷惑翻車魚,有些體重可達900公斤,在辨識出這個物種以後,加州沿岸、最遠到阿拉斯加都有過目擊紀錄。

即使是同一種翻車魚,外型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別,而牠們的型態也會隨成長而改變,使得要辨識牠們相當棘手。最近一次目擊記錄是在6月3日,有一條長達2.21公尺的翻車魚被沖上了俄勒岡州的沙灘。原本牠被誤認為是比較常見的翻車魚,但尼加德注意到了,他也確認這其實是另一隻躲在我們眼皮底下的迷惑翻車魚。

「我覺得牠們一直在迷惑我。」她說。

𧊕

深海的端足類動物巧𧊕掏空了一隻果凍狀的生物紐鰓樽,用來當自己的卵和幼蟲的保護殼。 PHOTOGRAPH BY MAGNUS LUNDGREN/ NATURE PICTURE LIBRARY

深海的端足類動物巧𧊕掏空了一隻果凍狀的生物紐鰓樽,用來當自己的卵和幼蟲的保護殼。 PHOTOGRAPH BY MAGNUS LUNDGREN/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巧𧊕(Pram bug)學名為Phronima,生活在全球海洋中的微光區(twilight zone),通常是在水面下200到1000公尺處。雖然牠們的英文俗名Pram是嬰兒車的意思,聽起來很有母愛,但這種又名「桶蝦」的端足類,其實是狡猾的寄生蟲。

巧𧊕體長通常不到3公分,會獵捕紐鰓樽(salp),這是一種很像水母的果凍狀生物。巧𧊕媽媽會利用牠們像蟹螯一樣的前肢把紐鰓樽的內臟吃光光,然後住進中空的外殼裡,並在裡面產卵。等她鑽出來以後,還會把紐鰓樽像嬰兒車那樣推著游,牠們也因此得名。

牠的後代孵化之後會繼續這個循環,從裡面把紐鰓樽吃掉,媽媽也會吃一口。「殺死、劫持另一種生物,和盡心盡力的母愛是非常強烈的對比。」霍伊特說。

花帽水母

在日本、巴西和阿根廷外海發現的花帽水母(flower hat jellyfish)長相艷麗,學名為Olindias formosa,會利用鮮豔、繽紛的觸手引誘小魚,霍伊特說。根據蒙特里灣水族館的資料,這種直徑至多15公分左右的水母,會在海床和沿海水域之間來回。

雖然罕見,但花帽水母有時候會大群大群地出現,這種情況稱為「大爆發」。當水溫升高、讓水母有更多食物可吃的時候,就會導致族群數量增加,造成大爆發。對人類來說,被花帽水母螫不會致命,但是會很痛,也會造成紅腫。這種美麗卻危險的生物啟發了許多藝術作品,還有對阿根廷沿岸泳客的警告。

寬咽魚

寬咽魚的大嘴巴讓牠能把包括魚和無脊椎動物在內的獵物整隻吞下,是對深海中的食物稀缺很好的適應。PHOTOGRAPH BY 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

寬咽魚的大嘴巴讓牠能把包括魚和無脊椎動物在內的獵物整隻吞下,是對深海中的食物稀缺很好的適應。PHOTOGRAPH BY 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

黑黝黝的體色、細長彎曲的尾巴,寬咽魚(Gulper eel,學名為Eurypharynx pelecanoides)活躍於東太平洋的中層水域(midwater zone)中。不過,真正讓寬咽魚與眾不同、也是牠得名原因的,就是牠那張超級大嘴巴。

儘管身體細長,寬咽魚的嘴可以在一瞬間像個肥皂泡那樣變大,讓牠能撈起大很多的獵物。這種適應是食物稀少時的備用計畫,寬咽魚還有另外一個別名叫「鵜鶘鰻」(因為牠門張大嘴巴撈起食物的方法和鵜鶘很像)。寬咽魚的牙齒很小,所以牠們吃的其實主要是小型甲殼動物。

2018年,海研船鸚鵡螺號(E/V Nautilus)上的探險家們在夏威夷附近的帕帕哈瑙莫夸基亞國家海洋保護區(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拍到了一隻狀如布偶的寬咽魚科幼魚,該段影片被觀看了超過500萬次。

大王酸漿魷

不要跟大王魷魚(giant squid)搞混了,大王酸漿魷才是有史以來人類所辨識出最大的無脊椎動物。這種學名為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的深海生物,最早是在1925年由動物學家蓋伊.羅布森(Guy Robson)在一隻被沖上福克蘭群島的抹香鯨胃中找到兩根魷魚觸腕後辨識出來的。

2007年2月,在位於南極洲南部、因為地處偏遠所以常被稱為「最後一片海洋」的羅斯海(Ross Sea),漁夫意外捉到一隻大王酸漿魷。霍伊特說,這隻大王酸漿魷重約494公斤,是有史以來找到前幾大的大王酸漿魷。

在這次事件之前,從來沒有人在牠們的天然棲地中觀察過活的樣本。然而,在2023年,深海探險家馬修.莫倫南(Matthew Mulrennan)在距離阿根廷海岸數百公里遠處的南冰洋中拍下了一段影片,可能是一隻大王酸漿魷寶寶。目前已經在進行分析,以確認這次目擊紀錄。

射水魚

射水魚(archerfish)通常出現在東南亞和澳洲北部,最有名的就是牠們在水裡和水上的獨特狩獵能力。在野外,這種熱帶魚類會追逐甲殼動物,但牠們也調整了自己的水下狩獵技巧,可以找到並射下紅樹林樹枝和葉片上的蜘蛛、甲蟲和其他昆蟲。

「牠們可以把水從魚鰓吸進嘴裡,藉此射下食物,」佛羅里達水族館的生物學家艾琳.卡羅(Eileen Caro)說:「牠們的口腔頂上有個凹陷,可以把水噴出去。」

雖說也有其他會噴水的魚,但射水魚最有名的就是準度。牠們的體長通常介於10到28公分之間,還能跳出水面約30公分高,捉住自己的獵物。

延伸閱讀:生活在古羅馬遺跡下的「巨型」淡水蟹 全球最大的魚正在消失無蹤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