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un. 04 2024

阿根廷出土新種恐龍,手臂竟比暴龍短小!

  • 這張電腦生成圖顯示Koleken的相貌。ILLUSTRATION BY GABRIEL DIAZ YANTÉN

    這張電腦生成圖顯示Koleken的相貌。ILLUSTRATION BY GABRIEL DIAZ YANTÉN

  • 古生物學家迪亞哥.波爾正在分析 Koleken的頭骨模型,這是一種白堊紀晚期的食肉恐龍,最近才剛被發現。PHOTOGRAPH BY LUJÁN AGUSTI

    古生物學家迪亞哥.波爾正在分析 Koleken的頭骨模型,這是一種白堊紀晚期的食肉恐龍,最近才剛被發現。PHOTOGRAPH BY LUJÁN AGUSTI

  • 技術人員正在研究 Koleken的脊椎骨與股骨。PHOTOGRAPH BY MARÍA AGUSTINHO

    技術人員正在研究 Koleken的脊椎骨與股骨。PHOTOGRAPH BY MARÍA AGUSTINHO

1

新研究顯示,這種肉食恐龍曾經漫步於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南美洲。

古生物學家迪亞哥.波爾正在分析 Koleken的頭骨模型,這是一種白堊紀晚期的食肉恐龍,最近才剛被發現。PHOTOGRAPH BY LUJÁN AGUSTI

古生物學家迪亞哥.波爾正在分析 Koleken的頭骨模型,這是一種白堊紀晚期的食肉恐龍,最近才剛被發現。PHOTOGRAPH BY LUJÁN AGUSTI

一切都是從一只爪子開始的。

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的克洛尼亞地層(La Colonia)搜索新的恐龍化石時,注意到了一只從岩石中突出的趾骨。經過一番挖掘後,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物種──這是一種在終結白堊紀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前數百萬年,曾漫遊於史前巴塔哥尼亞的肉食動物。

這種新恐龍屬阿貝力龍科(abelisaurid),是一群短吻的肉食性恐龍。阿根廷埃吉迪奧.費魯利奧古生物博物館(Egidio Feruglio Paleontology Museum)的古生物學家迪亞哥.波爾(Diego Pol)和同事們將之命名為Koleken inakayali,以紀念巴塔哥尼亞高原東部原住民部落特維爾切人已逝的頭目伊納卡亞利(Inakayali),而屬名Koleken在特維爾切語中則表示「來自黏土與水中」。

這張電腦生成圖顯示Koleken的相貌。ILLUSTRATION BY GABRIEL DIAZ YANTÉN

這張電腦生成圖顯示Koleken的相貌。ILLUSTRATION BY GABRIEL DIAZ YANTÉN

國家地理探險家波爾與同事們正致力於了解恐龍在66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永遠改變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以前的演化全貌,而Koleken正是在這樣的研究途徑中被發現的。時至今日,我們對於恐龍最後時光的了解幾乎都來自於北美洲相對小的區域。諸如巴塔哥尼亞的Koleken這樣的發現,正在逐步揭露恐龍如何在大滅絕前的最後幾百萬年間持續演化與茁壯。

在挖出第一只爪子以後,波爾與同事們再度返回遺址,希望能找到更多化石。「我們發現地表下有一塊結核,這些骨頭全都是從那裡來的。」保羅說,他們的研究刊登於5月出版的《支序分類學》(Cladistics)期刊。研究團隊小心翼翼地收集了已經從岩石中侵蝕出來並散落在結核周圍的頭骨,以及這隻獸腳類恐龍的脊椎、股骨與四肢等各個部位。

「我們在實驗室中處理這塊結核的時候發現,這隻Koleken的整個後半部保存完好,關節依然完美連接。」保羅說。牠的部分脊椎、股骨與完整的兩條後腿全都一起被封入岩石之中,表示屍體在開始腐壞與分解前就被掩埋了。

關節依然連接完整的恐龍骨頭發現相對罕見,尤其是考量到需要多少沉積物才能夠掩埋並保存一隻可長到超過6公尺長的動物。

然而一開始科學家未能立即辨識出 Koleken 是一種新的恐龍。早在1985年,古生物學家也為在同一處地層出土的另一種肉食恐龍命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食肉牛龍(Carnotaurus)。

這隻「食肉牛」很快就在恐龍界成名了,牠的特徵是兩隻眼睛上方各有一支突出的犄角。然而波爾與同事們仔細檢查新發現的頭骨之後,並沒有發現任何角的跡象或其他的食肉牛龍特徵,這表示他們找到的肉食動物骨頭屬於某種從未有人知曉的新物種。

技術人員正在研究 Koleken的脊椎骨與股骨。PHOTOGRAPH BY MARÍA AGUSTINHO

技術人員正在研究 Koleken的脊椎骨與股骨。PHOTOGRAPH BY MARÍA AGUSTINHO

小手臂與致命之咬

「我認為作者的論點非常有說服力。」馬利西奧.切洛尼(Mauricio Cerroni)說,他是貝納迪諾.里瓦達維亞阿根廷自然科學博物館(Bernardino Rivadavia Natural Science Argentine Museum)的古生物學家,並未參與研究。

這是因為這兩個物種間的差異相當明確:例如,Koleken 與食肉牛龍的鼻骨很容易區分,而Koleken缺乏寬大的犄角,這也是兩者之間的另一個區別點。

我們還不知道 Koleken 和食肉牛龍是否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克洛尼亞層的年代橫跨了500萬年,所以這兩種肉食性恐龍有可能同時生活在這裡,也可能相隔了數百萬年。即便如此,Koleken的發現依然為波爾與同事們提供了更多資訊,以瞭解短吻的阿貝力龍科恐龍如何存活直至白堊紀晚期。

這些食肉恐龍曾經在南半球大部分地區繁衍生活,從阿根廷的食肉牛龍與尼日的皺褶龍(Rugops),到馬達加斯加的瑪軍龍(Majungasaurus),以及地球上其他幾個地點。和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與歐亞大陸的暴龍科不同,阿貝力龍科的恐龍是南方大陸間分佈最廣且最多樣的肉食性恐龍之一。阿貝力龍科與大型蜥腳類恐龍在同一時空生息繁衍:今年稍早由波爾與同事們命名,來自同一地層的長頸植食性Titanomachya gimenezi就有可能曾是Koleken的獵物。

「阿貝力龍科是白堊紀最顯眼且迷人的肉食性恐龍之一,牠們的頭骨裝飾有其獨具一格的多樣性,例如頭冠、圓頂與犄角。」波爾說。

若與更廣為人知的暴龍科相比,這群肉食性恐龍的外貌有些矮壯。活著時,阿貝力龍科的手臂應該只稍稍突出身體,阿根廷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費德里格.安諾林(Federico Agnolin)說,他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阿貝力龍科有著短而深的頭骨,粗壯的脖子與結實的手臂,這些特徵的獨特組合讓人一眼就能認出這種肉食性恐龍。

「阿貝力龍科的手臂和暴龍相比都顯得荒謬。阿貝力龍科有著巨大的肩骨,但是長著幾根小手指的手臂卻極短,顯然完全沒有任何捕捉獵物的功用,但卻又還算靈活。」波爾說:「我們依然不知道牠們用前肢來做些什麼。」

家族牽絆

更奇怪的是,阿貝力龍科和南半球另一類喚名西北阿根廷龍科(noasaurid,又稱諾亞龍科)的恐龍是近親。阿貝力龍科是粗壯又肌肉發達的伏擊型掠食者,然而西北阿根廷龍科卻通常體型較小且纖細,偏好小型獵物甚至植物。

「牠們與對方差異如此,卻是近親,這很逗趣。」波爾說。

Koleken的發現提供波爾與同事們一個契機,促使他們檢視這兩支譜系的演化史,並且研究這兩類恐龍自侏羅紀的共同祖先分開演化之後為何變得如此不同。

波爾與同事們發現,像Koleken這樣的阿貝力龍以及西北阿根廷龍科在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之間,開始快速演化出不同的身體型態。這篇研究的重要之處,切洛尼說,在於辨別出這兩類親緣相近的恐龍於何時開始往不同方向演化。

西北阿根廷龍科經歷了後肢與軀幹的變化,阿貝力龍科則是顱骨快速演化成像食肉牛龍或Koleken那樣短小、具有裝飾性與高度肉食化的形態。阿貝力龍科的恐龍之間也演化出多樣的頭骨形狀,安諾林補充道,不過牠們的身體則維持彼此之間相對相似的構造。

這段時期的化石尚且稀少,然而Koleken的發現有助於專家琢磨尋找這些關鍵過渡期化石的方向。「我們無疑必須繼續尋找這些時期的獸腳類化石:」波爾說:「以便更加了解這些關鍵時刻。」

延伸閱讀:披甲恐龍「最後一餐」曝光!究竟吃下了什麼食物? 霸王龍的小短手好朋友名單再添一隻恐龍

SEP. 2024

深海探索新紀元

深海是鮮少有人探索的寂靜世界,本文記錄了研究船海洋探索號上的科學家團隊,潛入灰六鰓鯊獵食場進行標識任務,希望藉機窺探這片未知境地。

深海探索新紀元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