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極端氣候來臨,夏日高溫屢創新高,臺灣平均氣溫於過去110年上升約攝氏1.6度,21世紀初夏長度則已增加至120~150天。當夏天越來越長、越來越熱,現時勞動部的法規和指引是否足夠保障戶外勞動者?
酷熱天氣下,民眾駕駛機車停泊路邊時,也找樹蔭位置乘涼。攝影︰袁慧妍
回收車清潔隊、機坪地勤 無法因高溫而休息
提到易受職場熱傷害者,除屢見於報導的工地工人,清潔隊員也是高風險族群。桃園市環保局企業工會理事長賴啓仁稱,清潔隊是外勤,日班人員多在太陽底下工作,加上建築物和汽車排放的廢氣,容易中暑;而在回收車上,後車廂環境悶熱不透風,勞工亦須穿著安全帽、口罩等安全裝備,均會造成熱傷害。
目前勞動部《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中,雖有提及酷熱天氣下戶外工作適時休息,或於場所鄰近架設臨時帳棚、遮陽傘等,但由於清潔隊沿街收垃圾,且有準點率,「有個APP知道車子跑到哪裡,你必須幾點幾分到哪裡」,一旦不達標將影響年度考核及獎金,故清潔隊難以有休息時間,更勿論尋找遮蔭地方,唯有自行適應酷熱天氣,「可能就是多多補充水份。」
2022年7月,桃園市八德區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動調查,曾測到38.4℃高溫。圖片來源︰擷取自桃園市清潔隊員(桃園環保局工會)臉書群組
全國環保公務機關總工會曾要求環境部以定點定時的收運方式,減輕隊員的業務負擔,但賴啓仁稱環境部為了便民,加上各縣市條件不一,例如有些縣市比較偏鄉,難以執行定時定點,「目前環境部沒有比較明確的回應,有些縣市會有挑幾條路線來試辦。」
另一個較少被民眾注意到的熱傷害勞工是機坪工作的地勤人員。臺灣機場地勤產業工會顧問周聖凱稱,機坪完全沒有遮蔽,在高溫曝曬下,飛機為金屬所造,且機腹不透風,機艙溫度會比一般室內更高。工會曾實測,桃園機坪的氣溫比同區一般街道高出攝氏3~5度,甚至曾測得高出攝氏10度。不過,航空業很難因為高溫或低溫停工,「甚至颱風時他們還是要工作。」
酷熱天氣下,一般工作場所靠開冷氣解決問題。但飛機若要開冷氣則要燃油啟動引擎,「油費就會很貴」,當僱主欲降低成本,地勤就只能在密閉且高溫的工作間工作。周聖凱稱,工會曾爭取當高溫到某個程度時,僱主須提供休息時間及空間,「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工人要搬貨卸貨中間要休息15分鐘,等於整個航班要延飛15分鐘,僱主根本不願意。」
另一個較少被民眾注意到的熱傷害勞工是機坪工作的地勤人員。圖片來源:Unsplash
申訴須勞方舉證溫度濕度超標 應壯大工會改善勞動條件
據《商周》統計中央氣象局臺北觀測站點20年來夏季當日最高溫數據,2003~2013年間,平均2~3年才出現一次飆破攝氏38度,到最近10年,每1~2年就會飆破;2016~2018年更年年出現破攝氏38度高溫。而且,臺北不只更熱,而是更早熱、熱更久。據衛福部統計,光是2023年上半年已有956宗熱傷害急診個案,是近三年來熱傷害半年統計新高。
有人力銀行於2023年7月曾發布「消暑商機與夏天上工調查」,93.2%勞工希望政府訂定高溫假制度,但資方則不足47%支持。當時勞動部回應稱,高溫假在國外少見,且國內亦有爭議;職安署則指已有《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規定僱主應採取危害預防措施,包括降低作業場所之溫度、提供陰涼之休息場所、提供適當之飲料或食鹽水、調整作業時間等。
勞動部在《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中,雖有訂明僱主應參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發布的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找出作業現場對應之熱指數值,評估熱危害風險等級並採取對應措施。不過周聖凱指,數值會一直變動,如僱主沒有派專人監測,工人也無法得知或計算相關數值以作提出休息的要求,「他體感會覺得很熱、快受不了」,但不會知道是否可以休息。
況且,指引只屬建議性質,並無強制性的法律效力。而現行《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法規下,則規範處理熔爐鋼鐵、蒸汽火車等作業,而非一般生活中常見的戶外工作。
勞動部關於中暑、熱衰竭等處理方法。圖片來源︰擷取自勞動部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務行動資訊網
周聖凱稱,只有當狀況嚴重,工會申訴熱危害個案,僱主才有機會因違反職安法被罰,「但沒道理的是,為什麼要工人自己舉證說現在過了多少度、濕度是多少,才可提出休息?這個對工人來講成本太高了。」如清潔隊、物流業機車騎士等,工作場所一直在路上且非常離散,又要跑業績,則更難監測熱傷害。
他亦提到,如要提出環境相關議題去改善勞動條件,也必須壯大工會力量。他舉例指,營造相關產業如修馬路、電線桿等勞工,受熱傷害的危害本來是最大,政府推高溫專案勞檢時,也首先針對營造業。不過由於營造相關產業沒有強而有力的工會,發生職災時則沒法像航空業工會般有強硬聲音推動議題及政策。
工傷協會專員劉念雲則認為,當局應重視勞工在高溫作業下的健康管理問題,例如從體檢中觀察並研究這些戶外勞動者的健康趨勢變化,並提醒僱主提供足夠保護,「僱主應該是主動預防,不要因為可能中暑或一個長期日積月累的傷害,讓勞工不得不暫離職場。」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