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隻怪裡怪氣、俗稱「海蟾蜍」的單棘躄魚,雖然看起來像個鉤針編織品,但牠可是在智利海底山脈發現的百來種新物種候選者之一。
科幻節目裡到處都是與外星生物邂逅的情景,但人們想象出來的生物在「古怪」這一點上,卻鮮少能夠與深海生物一較高下。近期在智利外海探索的團隊最近發現了一百多種相貌奇特、很可能是全新物種的生物。
「雖然在片世上最孤遠、最罕有人跡的海域發現新物種並不意外,但能找到數十種新物種還是挺讓人感到興奮與鼓勵的。」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暨此次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哈維爾.塞拉尼斯(Javier Sellanes),在寫給《國家地理》的電子郵件中表示道。
科學家們在2024年初,搭乘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的研究船──「法爾科號(續)」(R/V Falkor (too)),啟航探索太平洋的深處。他們派出搭載照明和攝影系統的遙控水下載具(ROV),下潛超過1500公尺,直播深藏在波光之下的奇特景象。
科學家發現了某種彷彿星宿的生命形式,在海底如同風滾草般移動;某種長腿細足、上方還佈滿棘刺的深紅甲殼類;以及無數閃耀著生物螢光的生物。
↑↑↑↑↑在影片4:13秒處,可以見到這次新發現的「海蟾蜍」。
其中一種新發現的吸睛生物是「會走路的魚」。這種有著滑稽的雙眼,以及一身看似鉤針編織皮膚的魚,是俗稱「海蟾蜍」的單棘躄魚科成員。這種深海鮟鱇魚以憂鬱的表情,以及在臉部前方晃動的發光、用來吸引獵物的餌球(Esca)聞名;許多細棘構成宛如花邊紙的皮膚,可能滿足了感覺器官保護與通透的雙重需求。
塞拉尼斯表示,相較於游泳,單棘躄魚憑藉著特化的魚鰭在海底行走更能節省體力,這也是牠的狩獵策略之一。
專家表示,作為東南太平洋第一種發表的單棘躄魚,牠很可能是全新的物種。
並未參與此次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 (NOAA)退休漁業生物學家布魯斯.蒙迪(Bruce Mundy)說:「目前關於槳躄魚屬(Chaunacops)的生態、行為或其他生物學方面,我們所知甚少。」
舉例來說,蒙迪坦言:「據我所知,就沒有人研究牠們怎麼使用餌球。」
海中綠洲
研究人員探勘了四座過去未知,以及六座曾記錄在案的海底山(seamount)。
團隊成員之一的北方天主教大學博士生揚.馬克西米利亞諾.蓋拉(Jan Maximiliano Guerra)在一段探險影片中說:「海底山的天然地形之獨特,讓某些生物適應後,甚至只能在特定的山上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在這座山脈乃至海底山上發現的大多數物種可謂獨一無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塞拉尼斯在另一段影片中補充說:「從許多角度來說,它們稱得上是海底荒漠的綠洲。」
根據NOAA的資料顯示,全世界可能有超過10萬座海山,但人們探索過的不到千分之一;能遠離商業捕魚、底拖網漁業及礦業等可能危害作業者,更是屈指可數。
塞拉尼斯說,幸運的是,這次探索的兩座海山已經在海洋保護區的範圍中。
只是皮毛
塞拉尼斯進一步表示,還有更多海山需要保護。在探勘期間,他目睹了巨型海綿、滿是海百合的田野、棲息在海底的章魚,以及高達3公尺的巨大竹珊瑚──每一種都分佈在截然不同的區域。
塞拉尼斯說:「正因每一座海山都與眾不同,只保護少數幾座是不足以維繫其上的生物多樣性與棲地的。」
德克薩斯大學大河谷分校的海洋生物學家暨此次研究另一次探勘的首席科學家埃琳.伊斯頓(Erin Easton)表示,許多在海山上發現的動植物因為別無他所,所以生存格外容易受到威脅。
雖然在一次探勘中就發現了百來種新物種的確大有所獲,但研究團隊也強調這僅僅是皮毛而已。
塞拉尼斯說:「我們每次透過遙控水下載具所能探索的路程只有大約2公里,和巨大的山體結構一比根本微不足道。」
還有更多新物種的神秘面紗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索揭曉。「從我們所知的部分,已經足以證明這些深海生態系急需保護;而我們未知的部分,則更證明了我們所做的還不夠。」
延伸閱讀:神祕的深海北極鯊魚在加勒比海出沒 / 為何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仍未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