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功能性飲料」大力宣稱有促進腦力和強化免疫力的功能。我們請教了食品科學家和營養專家的意見。
飲料已經不再只是講求補充水分和口味而已了。從排毒功效到促進腦力的用途,這些飲料號稱有五花八門──而且還愈來愈多──的各種健康功效。
近年來,這類「功能性飲料」的市場大爆發,已經有高達500億美元的價值,預期還會持續成長。儘管利益蓬勃發展,但也有人擔心這個產業可能會跑在科學前面。
撰文: LEAH WORTHINGTON
編譯: 鍾慧元
這些「功能性飲料」大力宣稱有促進腦力和強化免疫力的功能。我們請教了食品科學家和營養專家的意見。
飲料已經不再只是講求補充水分和口味而已了。從排毒功效到促進腦力的用途,這些飲料號稱有五花八門──而且還愈來愈多──的各種健康功效。
近年來,這類「功能性飲料」的市場大爆發,已經有高達500億美元的價值,預期還會持續成長。儘管利益蓬勃發展,但也有人擔心這個產業可能會跑在科學前面。
「我們知道食物中有數千種自然化合物是對身體很重要、也確實有功能性益處的。」達里烏許.莫薩法里安(Dariush Mozaffarian)說,他是塔夫茨大學的「食物即藥物研究所」(Food is Medicine Institute)主任,也是心臟病學家。「但這不代表只要把某些分離出來的化合物加到水裡就能對健康有好處。」
食品科學和營養專家就此發表了他們對這類健康大論述背後真相的看法──還有在面對功能性飲料時,該如何做出明智選擇。
證據顯示,食用如辛奇(kimchi,即韓國泡菜)、優格和德式酸菜之類的發酵食品,可能會帶來許多正面效果,像是降血壓、改善腸道健康和抵抗力等等。
而現在,發酵飲料也宣稱擁有相同的健康益處。像蘋果醋飲和康普茶之類的益生元與益生菌飲料,就號稱能滋養腸道的微生物群系,讓菌種更多樣。
但研究人員說,有幾個理由讓我們應該抱持懷疑態度。
紐約大學的營養、食品研究及公共衛生榮譽退休教授、也是營養學家的瑪莉恩.奈索(Marion Nestle)說,在益生菌方面的證據,現在還是「結果不一」。奈索並不鼓勵尋求使用益生菌,除非是正在服用抗生素或有嚴重消化困難的人。但她說,就算是這樣,「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醫療效果還是很值得商榷的。」
益生菌飲料中的細菌組成可能會有不同,像乳酸菌、酵母菌和雙歧桿菌就是最常見的幾種。而就算是親緣關係接近的微生物菌株,特性可能也很不一樣,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食品科技教授瑪麗亞.馬可(Maria Marco)說。雖說某些菌株已經經過詳盡研究、也有廣泛應用,但還是有一些沒有進行過足夠的實驗室測試,更別說人體臨床實驗了。
但就算有人對這些細菌做過詳細的研究,等到你打開瓶蓋的時候,它們也不見得還是活的。
「益生菌,就是活的微生物,如果加熱、或是存放了一陣子,很容易就會死掉了。」麻州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大衛.朱利安.麥克雷門斯(David Julian McClements)說。現有的研究並不清楚死掉的細菌是否也一樣對健康有益。
另外還有一個挑戰,就是把益生菌毫髮無傷地送進腸道微生物群系裡面。麥克萊門斯解釋說,人的嘴巴、胃和腸道都是很嚴苛的環境,可能在我們有機會吸收益生菌之前,它們就已經被分解掉了。
馬可說,從飲料攝取益生菌,不見得比其他方式更好或更不好。雖然研究還在初期,但也已經有研究顯示,找到合乎需求的最佳菌株──劑量適合、品質優良──其實更重要。馬可建議從有標示菌株種類的產品開始,因為這類產品比較可能含有「真正有科學基礎、可以稱之為益生菌的微生物。」
想強化一下認知嗎?忘了傳統的咖啡吧──我們已經進入能增強大腦功能的生物活性植物化合物時代了。
雖說這些新奇的原料可能很令人振奮,但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營養學的助理教授黛比.費特(Debbie Fetter)說,這些新物質通常還是靠簡單、老派的方法在支撐。那些宣稱有「提振」效果的飲料通常含有某種咖啡因──可能是咖啡豆或綠茶萃取物──有時候劑量甚至是騙人地高,她補充說。
其中一個吵得最兇的新添加物就是益智藥(nootropics,也稱為促智藥),這是稱為「聰明藥」的一大類化合物,號稱有認知方面的益處。天然益智藥的專利品牌已經進軍功能性飲料界,號稱能改善心情、集中注意力並改善記憶力。
像是茶胺酸(L-theanine),已經有某些研究顯示可以改善注意力,對工作記憶和管控功能可能也有好處。然而,最近的文獻回顧發現,現有的研究有其限制,包括樣本數太少,還有因子混淆。雖說茶胺酸的攝取方式,可以自然地從茶攝取、也有膠囊或飲料型式,但初步研究顯示,搭配咖啡因的效果最好。
探討益智藥化合物──如茶胺酸和猴頭菇、銀杏和南非醉茄根(ashwagandha root)等萃取物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針對膠囊形式的,所以這些東西在飲料中的效果不明。但專家普遍同意,到底是哪種型態的營養食品比較好,並沒有硬性或簡單的通則。
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及哈佛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霍華.瑟索(Howard Sesso)說,有些植物性飲料已經展現出潛力,像是天然存在於多種植物如洋蔥、葡萄和可可豆裡的類黃酮,就可能對認知、甚至心臟健康有益。然而,早期對可可萃取物的研究卻說法不一。有一項試驗發現,定期攝取含有高濃度可可黃烷醇(cocoa flavanol)的飲品,可以降低和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但最近的另一項研究卻並未看到效果。
將一種成分和其應有的益處連結起來,是一項令人昏頭的任務。費特解釋說,植物性化合物是存在於含有其他物質的基質之中,這些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可能增強、中和或抵銷彼此的效力。解開任何單一成分的角色──並在飲料中重現那種效果──是很困難的,而且觀點證據也有限。
雖說天然益智藥的不良副作用通常比較輕微,卻可能會和某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並產生對健康的併發症,包括血液稀釋和精神問題。在一篇2022年的評論中,作者表示益智藥的使用「不應該推薦給那些沒有任何認知功能障礙的健康個人。」
從金黃拿鐵(golden lattes,即薑黃牛奶)到現榨果汁,功能性飲料將自己宣傳為通往長壽、健康與不發炎人生的靈丹妙藥。
「槲皮素、薑黃,這些東西都有抗發炎的效果。」塔夫茨大學的營養和免疫學教授西敏.梅達尼(Simin Meydani)說。但浸泡飲料到底能不能降低發炎,也是要看情況。「有時候試管裡出現的效果不見得能複製在動物或人體試驗上。」
談到促進免疫功能的飲料,梅達尼態度謹慎。像是維他命E、維他命C和鋅之類的原料,確實是免疫系統運作良好之必須。但是,除非某人營養不良,否則不太可能因為免疫雞尾酒而獲益。
像是這種果汁之類、號稱「每日維他命C劑量的1350%和188%的鋅」的飲料,其實根本就沒有必要。不只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從食物攝取絕大部分的維他命和營養素,也是因為那些來自額外維他命補充品的好處,終究也是有個限度。
我們是否能獲得營養補充品帶來的好處,取決於這些物質跟我們的飲食與身體如何產生交互作用,結果也會因此不同。
「最重要的重點就是:盡可能嘗試從天然食物中攝取這些潛在的有益化合物,」莫薩法里安說:「如果想透過功能性飲料攝取,[要避免]含有超量的糖、鹽、人工甘味劑或其他人工添加物。」
換句話說,要當個有見識的消費者,他說。首先是要以「不傷身體」的原則接觸功能性飲料,也要記得,不能保證一定會有益處。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