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風者衛星(TRITON/ Formosat-7R)是2014年即啟動的氣象衛星計畫,原先屬於臺美合作福衛七號的一部分,但在各種原因的驅使下,使獵風者得以獨立成為單獨的衛星計劃,過往我們所使用的天氣資料經常需要仰賴日方的向日葵系列衛星,我國的福衛系列衛星主力於遙測任務,若能讓獵風者衛星提供多場域高度的風場資料,將更有利於天氣預測,在2023年10月9日於法屬圭亞那順利升空,10:30進入軌道,發射全程由TASA於操控中心直播講解,並且在20:56進行第一次的地面通聯,時長近11分鐘。
與其它過往的福衛系列人造衛星相比,獵風者的關鍵元件更輕、體積更小、效能更佳,背後也仰賴臺灣的各大產業,由芳興科技參與的「S頻段天線與濾波器」,中山科學院、卓越光纖、鑫豪科技協力研發的「光纖陀螺儀」,工研院、兆發科技、興普科技、華泰電子、國立成功大學共同製作的「GPS導航接收機」,公準精密、永昇鋼鐵、臺灣矽微、昇鑫機械、裕昌電機、益材科技、孟晉科技、苗鐵精密、展杰工業與美勳實業參與國內首次研製的「推進模組」,漢翔公司的「衛星結構體」及「機械地面輔助測試系統」,整顆衛星包含搭載儀器,約有82%是由臺灣自主研發製造,當中也不乏各國先進的指導,就像是一個由「親戚朋友」看著逐漸長大的孩子,如今終於能發揮作用。
「地面衛星操控中心」則由凌群電腦、新鼎系統、國眾電腦、華苓科技負責建置,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它的通訊期間,每秒能提供六筆資料,在接收時段下,一天總共能提供近7萬筆的觀測資料,可在劇烈天氣,例如颱風生成初期,就得以進行觀測,進而強化科學研究及氣象預測的資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