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學者伊拉麗亞.卡亞佐(Ilaria Caiazzo)提到,白矮星的表面成分從一邊到另一邊完全改變了。他領導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白矮星是曾經像太陽一樣恆星的熾熱殘骸。隨著時間增加,它們會膨脹成紅巨星,最終,它們的外層氣體被吹走,核心收縮成緻密、熾熱的白矮星。大約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也將演化成一顆白矮星。
這顆新發現的白矮星綽號為雅努斯(Janus),取自羅馬人的門神,具有前後兩個面孔。最初是由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TF)發現的,該儀器每晚定期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帕洛馬天文臺執行掃描天空。卡亞佐一直在尋找高度磁化的白矮星,例如之前使用ZTF發現的名為ZTF J1901+1458的天體。其中一個候選天體因其亮度的快速變化而引人注目,因此卡亞佐決定使用帕洛馬的CHIMERA光度計以及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加那利大望遠鏡上的HiPERCAM五重光束成像儀進行進一步分析。這些資料證實了雅努斯每15分鐘繞其自轉軸一次。
隨後在夏威夷茂納開亞山頂上的凱克天文臺進行了觀測,揭示其戲劇性的雙面性質。數據顯示,當白矮星的一側進入視野時,存在氫元素(沒有氦的跡象),而當另一側進入視野時,只有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