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顯示,如果岩蹄兔唱歌時能夠維持穩定節奏,就能得到更多配偶,以及更健康的後代。
當太陽從死海升起,以色列的雄性岩蹄兔(rock hyrax)會從黑暗的地洞中爬出來,然後開始唱歌。
對於人耳而言,牠們的音調聽起來就像混合了鬣狗的嘎嘎叫聲和粉筆劃過黑板的刺耳聲響。但對於雌性岩蹄兔而言,每次合唱都是迴盪在峽谷的強力民謠──雄性維持節奏愈久,雌性就愈有可能為牠們神魂顛倒。
根據一項本週發表在《動物生態學期刊》(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的研究,科學家結合岩蹄兔求偶歌曲的光譜圖分析與許多後續繁殖季的結果,首次顯示如果雄性更頻繁唱歌和維持節奏更久,繁殖出的後代也會更容易存活。
不同顏色的耳標和頸圈讓科學家可以從遠處辨別動物,並比對牠們的歌聲和親子鑑定結果。(聆聽雄性岩蹄兔的歌聲。)
研究主持人弗拉德.德馬切夫(Vlad Demartsev)說:「最簡單的解釋是維持一致的節奏很有魅力,或者至少在某方面反映出優秀的特質。」他是一名行為生態學家,進行這項研究時任職於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
就像人類曲調一樣,岩蹄兔的歌聲也往往會隨著持續歌唱而變得愈加複雜,逐漸達到高潮的尾聲,這樣的「編曲」似乎是為了深深吸引聽眾而設計的。
德馬切夫說:「牠們這麼做不只是在發出訊號而已,甚至也不是在盡量發出更多訊號。」
他說:「牠們是真的在努力好好表演。」
歌聲比刀劍更有力
過去20年間,科學家一直在以色列的恩戈地自然保護區(Ein Gedi Natural Reserve)研究岩蹄兔,這是一種體型與兔子相仿的哺乳動物,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是大象。
當雄性贏得與多達30隻雌性、未成年和幼年個體的族群一起生活的權利之後,可能會持續保有這個令人垂涎的地位,直到牠的生命晚年為止,也就是9歲的高齡。
然而,在罕見情況下,常駐雄性可能會被稱為單身漢(bachelor)的非常駐雄性推翻並驅逐出領地。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雄性蹄兔不只是在繁殖季唱歌,而是一整年都在唱歌。牠們的繁殖季高峰是在7月和8月的數週時間。
德馬切夫說,透過唱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價值,或許確實能預防雄性之間的攻擊行為。
他說:「這像是一種儀式,可以盡可能減少打架的需求,因為打架可能讓雙方付出很大的代價。」
單身漢對戰常駐雄性
在另一項令人驚奇的發現中,科學家也偵測到雄性歌唱風格的差異。
雖然常駐雄性時常以穩定節奏唱歌,但牠們奪得族群的統治權以後,確實會降低歌曲的複雜度。
「所有雌性都認識牠,也已經知道牠的特質。牠們全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洞裡。」德馬切夫說:「所以牠可能不需要投入那麼多就達到同樣效果。」
但大多數雄性都是單身漢,而且會隨著年齡增長穩步增加歌曲的複雜度。
這可能是因為單身漢會不時嘗試追求族群邊緣的年輕雌性。然而,這些雌性也往往是經驗比較不足的母親,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常駐雄性繁衍的後代更有可能在出生後第一年存活下來。
德馬切夫也補充說,至於為什麼雌性會受到可維持節奏的雄性所吸引,目前還不清楚答案。可能是因為一口氣能唱出這麼多音,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很健康,而以重複節奏歌唱是展現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節奏的古老起源
義大利都靈大學的靈長類學家姬雅拉.迪格雷戈里歐(Chiara De Gregorio)說,許多科學家在幾十年前還認為動物是以幾乎一成不變的模式溝通。她在2021年曾發表一篇探討狐猴歌唱的研究,該研究成為岩蹄兔歌唱研究的靈感來源。
她說:「現在我們知道,這種模式能隨著環境改變,甚至隨著其他層面改變,例如雄性的特質。」
不僅是這項研究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岩蹄兔或狐猴,每當科學家發現另一種動物會使用類似節奏的原則來交流時,也暗示這些行為的起源似乎非常古老,而且最終影響了人類創作和欣賞音樂的方式。
迪格雷戈里歐說:「我認為這些模式〔在動物界〕顯然比我們先前以為的更普遍。」
延伸閱讀:狗狗每增加一歲,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上升五成 / 蛇能認得自己嗎?新研究在爭議中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