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物種是史上最大型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牠曾漫步於超過25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與巴基斯坦。
今日的青藏高原高聳入雲──一片與喜馬拉雅山對峙的崎嶇遼闊高海拔草原。但在2650萬年前,這塊區域的部分地區零散生長著潮溼的樹林,為另一種參天巨物提供庇蔭:即陸地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這種6月中旬發佈於《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科學期刊上的已滅絕新生物喚名臨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是現生犀牛的親戚。這種龐大的動物體重可達24噸重,是現生非洲象的四倍重,光是頭骨就長達1公尺。
牠是一群無角巨型犀牛中的最新物種,而這些巨犀在大約5000萬年至2300萬年前居住於中亞。臨夏巨犀和牠的親戚們都以巨大的身形聞名。平均而言,成年巨犀站立時的肩高可能超過5公尺高,而巨大的頭骨下方是約2.1公尺長的頸部。現生長頸鹿從頭到腳到高度大約在4到6公尺之間。
這些巨犀「能吃到開在三、四層樓高處的花,」國家地理探險家皮耶爾-奧利維爾.安東尼(Pierre-Olivier Antoine)說,他是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專研犀牛的古生物學家,也是這篇新研究的審稿人。
生活於2650萬年前的臨夏巨犀是這些巨犀中最後的成員之 一。這些新化石,包含一顆完整頭骨、一枚下顎骨與三枚脊椎,因其年代與出土地點而有助於填補巨犀的系譜,讓科學家能更加了解這些高大的犀牛於何處演化,以及牠們如何擴散至現代的亞洲大陸。
史前巨獸
巨犀屬(Paraceratherium)的化石罕見且經常是碎片,因此很難描繪這個屬的演化與擴散。這個群體似乎長期以中亞為家,但是最早出土的巨犀屬物種,布格蒂巨犀(P. bugtiense),卻生活在現在的巴基斯坦西部。這些巨犀究竟如何千里迢迢抵達印度次大陸呢?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哺乳類專家鄧濤所帶領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臨夏巨犀這個新物種和巴基斯坦的布格蒂巨犀親緣相近,為巴基斯坦巨犀的起源提供了些許線索。
這批新化石來自中國中部臨夏盆地(Linxia Basin)的褐色砂岩之中。此地厚至2000公尺的沉積層中布滿了許多曾經生活在此地的古生物化石,訴說著過去3000萬年間的地球歷史。
1950年代,當地農民宣稱發現了「龍骨」。這些遺骸一度被賣給藥商以用作中藥材。直至1980年代,古生物學家已明瞭這個區域保存著距今2300萬至2800萬年前,具有科學價值的漸新世晚期化石。
從此之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便投入研究臨夏盆地的岩石與其中富含的化石。
2015年5月,鄧濤和同事們在王家川村附近找到了珍罕發現:一隻巨犀的完整頭骨與下顎骨,還有另一隻個體的三節脊椎骨。這些2650萬年歲的骨頭,包含那顆120公分長的頭骨,對研究人員而言「是個大驚喜,」鄧濤說。
根據新化石與巴基斯坦巨犀的相似度推論,在3000萬至3500萬年前之間,巨犀曾經自由地橫越千里,往來於中亞與印度次大陸之間。當時的熱帶氣候「讓巨型犀牛得以北返中亞,暗示當時青藏地區尚未抬升為高海拔高原。」鄧濤在電子郵件中寫道,支持這個概念的地質證據顯示這個地區直到約2500萬年前都還有部分海拔較低的區塊。
巨犀的謎團
法國古生物學家安東尼說這篇新研究有助於了解當時的地理形勢,而這對巨犀在古地球上的移動有著決定性影響。舉例來說,新研究中列出的巨犀化石清單顯示這些動物從未自亞洲翻越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s)進入歐洲,表示當時這條山脈可能已成地理屏障。
這篇研究可能也有助於解釋這些龐然大物如何抵達現在的土耳其,當地也曾經出土犀牛化石。據安東尼所言,尚未經由科學論文描述的化石顯示,巨犀抵達今日巴基斯坦以後又穿過現在的阿富汗與伊朗,進入土耳其。
然而能述說這個故事的化石已經有一部分消失了。在長期的內戰衝突之中,由安東尼在巴基斯坦協助蒐集的一組總計300枚化石──包含巨犀遺骸──已經在2006年巴基斯坦國軍轟炸俾路支省(Balochistan Province)西部的德拉布格蒂(Dera Bugti)時被摧毀。同年,強勢的俾路支(Baloch)領導人納瓦.阿卡巴爾.布格蒂(Nawab Akbar Bugti)在與巴基斯坦國軍對峙時死於一場爆炸。布格蒂過世以前一直為在當地進行研究的古生物學家提供保護,也是關鍵聯絡人。
至於臨夏巨犀的化石則安全地收藏在中國甘肅省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中。鄧濤對這些遺骸的後續研究寄予重望,其中包括重建巨犀的肌肉並且更精確地估算體重。
他補充說,既然現在科學家已經取得巨犀橫越今日青藏高原的證據,這個區域可能還有更多化石等待發掘──那些埋在世界屋脊下的動物界參天巨物。
延伸閱讀:科學家從百萬年前的猛瑪象牙齒中取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DNA / 育空永凍層中出土5萬7000年前的幼狼木乃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