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n. 01 2021

螞蟻玩家的意外崛起!

  • 以眼前這座白蠟樹製的透視蟻窩為例,隨著這類的螞蟻飼養箱問世,玩家們已經能成功培育出較過往更龐大、更健康的蟻群。PHOTOGRAPH BY MARTINHO GM

    以眼前這座白蠟樹製的透視蟻窩為例,隨著這類的螞蟻飼養箱問世,玩家們已經能成功培育出較過往更龐大、更健康的蟻群。PHOTOGRAPH BY MARTINHO GM

  • 《國家地理》雜誌特地請玩家們拍下他們的蟻群。圖中是居住赫貝爾磚(Hebel brick,一種由蒸壓養護輕質混凝土製成的磚塊)中的橙布弓背蟻(Camponotus consobrinus),磚上還塗有主成分為天然白堊土與黏土的塗料;在蟻窩左側,有一個水槽可以維持巢穴濕度,右側則有一個管子可以通向更大的棲地。PHOTOGRAPH BY RILEY TAYLOR

    《國家地理》雜誌特地請玩家們拍下他們的蟻群。圖中是居住赫貝爾磚(Hebel brick,一種由蒸壓養護輕質混凝土製成的磚塊)中的橙布弓背蟻(Camponotus consobrinus),磚上還塗有主成分為天然白堊土與黏土的塗料;在蟻窩左側,有一個水槽可以維持巢穴濕度,右側則有一個管子可以通向更大的棲地。PHOTOGRAPH BY RILEY TAYLOR

  • 這座用氣泡混凝土雕刻而成的蟻窩已經有兩年歷史了,還配有一個以3D列印物件裝飾的苔蘚棲地。PHOTOGRAPH BY EDEN HERTZ

    這座用氣泡混凝土雕刻而成的蟻窩已經有兩年歷史了,還配有一個以3D列印物件裝飾的苔蘚棲地。PHOTOGRAPH BY EDEN HERTZ

  • 賓州弓背蟻(Camponotus pennsylvanicus)圍繞著蟻后,並照顧新生的下一代──包含了蟻后下方像是飯粒的卵,以及準備孵化的蛹。 PHOTOGRAPH BY LUKE DOYLE, BUCKEYE MYRMECOLOGY

    賓州弓背蟻(Camponotus pennsylvanicus)圍繞著蟻后,並照顧新生的下一代──包含了蟻后下方像是飯粒的卵,以及準備孵化的蛹。 PHOTOGRAPH BY LUKE DOYLE, BUCKEYE MYRMECOLOGY

  • 點腹家蟻(Myrmica punctiventris)的蟻后正在試管中吃著小條的麵包蟲。PHOTOGRAPH BY MAX HIKE

    點腹家蟻(Myrmica punctiventris)的蟻后正在試管中吃著小條的麵包蟲。PHOTOGRAPH BY MAX HIKE

  • 養螞玩家的意外崛起!

    養螞玩家的意外崛起!

1

「螞蟻農場」自1950年代以來已有很大進展,如今甚至連科學家們都得向玩家們出色的成果取經。

以眼前這座白蠟樹製的透視蟻窩為例,隨著這類的螞蟻飼養箱問世,玩家們已經能成功培育出較過往更龐大、更健康的蟻群。PHOTOGRAPH BY MARTINHO GM

以眼前這座白蠟樹製的透視蟻窩為例,隨著這類的螞蟻飼養箱問世,玩家們已經能成功培育出較過往更龐大、更健康的蟻群。PHOTOGRAPH BY MARTINHO GM

肯德里克.中村(Kendrick Nakamura)養了43隻寵物,除了兩隻兔子、一隻貓之外,其他全是剛抓來的蟻后。中村希望牠們可以開始建立自己的蟻窩,並迫不及待在幾個月後開始照顧數百隻螞蟻了。

「牠們就像是個迷你社會,」中村說:「你可以看到他們透過彼此的觸角試探對方來溝通;在巢穴裡,還能見到牠們分享『那裡有食物』或『來這喝點糖水吧』這樣的訊息。這太迷人了。」

中村的蟻后目前住在他房間衣櫃裡一個大塑膠箱內的小玻璃試管中。雖然過去四年以來,中村已經養了數以百計的蟻群,但這種嗜好相當經濟實惠,每個月中村花在螞蟻居住(各種容器)以及伙食(蟑螂居多)上的開銷通常不超過新臺幣300元。

中村這名加州河濱郡(Riverside County)的全職學生,並不是唯一一個對螞蟻飼養著迷的人。過去十年以來,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投身於這項嗜好中,這情況與1950年代的玩具螞蟻農場已不可同日而語。最新的透視螞蟻飼養箱(formicarium),讓人們更容易養出大型蟻群,也能輕鬆觀察螞蟻產卵、育幼等情況;活躍的網路社群彼此分享資訊,討論從「最好的螞蟻膳食」到「讓蟻群安然冬眠的祕訣」無所不包。有些玩家不僅鉅細靡遺的紀錄了罕見螞蟻的生活史,其針對未被研究過物種的觀察品質也是絕佳。如今,科學家們也注意到這群玩家,並從他們的經驗獲益匪淺。

《國家地理》雜誌特地請玩家們拍下他們的蟻群。圖中是居住赫貝爾磚(Hebel brick,一種由蒸壓養護輕質混凝土製成的磚塊)中的橙布弓背蟻(Camponotus consobrinus),磚上還塗有主成分為天然白堊土與黏土的塗料;在蟻窩左側,有一個水槽可以維持巢穴濕度,右側則有一個管子可以通向更大的棲地。PHOTOGRAPH BY RILEY TAYLOR

《國家地理》雜誌特地請玩家們拍下他們的蟻群。圖中是居住赫貝爾磚(Hebel brick,一種由蒸壓養護輕質混凝土製成的磚塊)中的橙布弓背蟻(Camponotus consobrinus),磚上還塗有主成分為天然白堊土與黏土的塗料;在蟻窩左側,有一個水槽可以維持巢穴濕度,右側則有一個管子可以通向更大的棲地。PHOTOGRAPH BY RILEY TAYLOR

據玩家們表示,螞蟻飼育者的年紀大多落在高中以下,集中在美國、歐盟、澳洲與中國等地。玩家們飼養各式各樣的螞蟻:從路面皺家蟻(Tetramorium immigrans)、會收集種子的西方收穫蟻(Pogonomyrmex occidentalis),到會將花蜜儲存在膨大的腹部,供應其他同伴做為緊急糧食的「蜜罐蟻」。

相較於孜孜不倦的玩家,螞蟻學家(myrmecologist)通常對照顧任何螞蟻感到棘手。這自然讓螞蟻學家的研究窒礙難行,不過科學家科里.莫羅(Corrie Moreau)想到了個好法子。「比起在這件事上想破頭,同時還要試著進行我的研究,我的意思是,為什麼不讓那些知道怎麼照料這些生物的專家來幫我一把呢?」康乃爾大學的昆蟲學家,同時也是國家地理探險家的莫羅說:「我可以跟他們學啊!」

玩家們表示,與科學家合作讓他們的熱情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一名16歲的螞蟻飼育者欽吉斯.希加耶夫(Chingiz Shigayev),在亞塞拜然的家鄉巴庫(Baku)已經飼養並記錄物種好幾年了。他最近與科學家聯手,協助監測生物多樣性與發表研究。「最讓我感到興奮的絕對是有機會能夠改善在地昆蟲類群缺乏研究的現實,簡直就是美夢成真啊!」希加耶夫補充說:「整天看著螞蟻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

這座用氣泡混凝土雕刻而成的蟻窩已經有兩年歷史了,還配有一個以3D列印物件裝飾的苔蘚棲地。PHOTOGRAPH BY EDEN HERTZ

這座用氣泡混凝土雕刻而成的蟻窩已經有兩年歷史了,還配有一個以3D列印物件裝飾的苔蘚棲地。PHOTOGRAPH BY EDEN HERTZ

螞蟻大人物

以中村為例,他跟許多人一樣都是在看了菲律賓裔加拿大歌手麥奇.布斯托斯(Mikey Bustos)以AntsCanada為名發布在YouTube的影片後,一不小心跌入「螞蟻」這個坑中。世界各地的螞蟻飼育者與螞蟻學家都會引用布斯托斯的影片來推廣養螞蟻。自2009年以來,AntsCanada已經上傳超過500支影片,並擁有400萬名追蹤者。AntsCanada的YouTube影片偏好以擬人化的方式訴說著一個個色彩豐富、節奏輕快的冒險故事,也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人更加了解、甚至著迷於這些六腳昆蟲。

布斯托斯最熱門的一支影片是《我的火蟻正在計畫逃亡》(My Fire Ants Are Planning an Escape),自2016年以來已經有超過4100萬次觀看次數,比起紀錄片《地球脈動》(Planet Earth),它的情節更貼近電影《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影片開頭,布斯托斯說:「噢,我的老天,看看這個!問題大條了!」畫面中是上千隻橙褐色的螞蟻,正在飼養箱中用來裝飾的石頭上跑來跑去。「現在這些熱帶火蟻可說是一位螞蟻飼育者的夢想,」布斯托斯戲劇性的停頓了一下,「或是惡夢。」

火蟻不僅數量龐大,且叮咬起來令人疼痛難耐,因此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討厭牠。不過有些螞蟻飼養者卻仍覺得這些快速成長的蟻群還不夠呢。熱帶火蟻(Solenopsis geminata)是數種入侵的火蟻之一。布斯托斯表示,飼養火蟻的挑戰是滿足牠們貪婪的胃口以及防止牠們脫逃。影片中的特寫鏡頭,呈現了有數十隻火蟻正聚集在容器上蓋邊緣。布斯托斯解釋:「當我發現牠們掛在上部邊緣時,對我來說就是種警訊。」而讓火蟻保持開心的祕訣,就是提供牠們充足的空間與雙倍的糧食。布斯托斯在影片中說:「當這些女孩想要逃脫時,我所做的就是餵食牠們更多蟑螂。」此時鏡頭推近,一隻蟑螂正隨著畫面響起電影風格的配樂被火蟻吞噬。

憑著提供實用的建議,以及提供切葉蟻是如何比人類早上幾百萬年就開始從事農業,或是蟻后如何能活上幾十年等酷酷的螞蟻真相,布斯托斯不只累積了一票粉絲,也啟發了無數孩童與成人開始嘗試這項興趣。

蜂擁而至的飼育者

原本大多數科學家都不怎麼關注這些螞蟻飼育者的社群,不過近來他們越加注意到這些玩家,也更信賴他們的研究品質,共事起來也更加自在。莫羅說:「玩家能注意到細節,還懂我完全不知道的獨門訣竅。」莫羅已經研究烏龜蟻(Cephalotes sp.)十餘年了,這種樹棲螞蟻有著一身盔甲,還有大而扁平的頭部。而莫羅坦承,她與同事總是對於如何在實驗室維持烏龜蟻蟻群感到相當棘手。

賓州弓背蟻(Camponotus pennsylvanicus)圍繞著蟻后,並照顧新生的下一代──包含了蟻后下方像是飯粒的卵,以及準備孵化的蛹。 PHOTOGRAPH BY LUKE DOYLE, BUCKEYE MYRMECOLOGY

賓州弓背蟻(Camponotus pennsylvanicus)圍繞著蟻后,並照顧新生的下一代──包含了蟻后下方像是飯粒的卵,以及準備孵化的蛹。 PHOTOGRAPH BY LUKE DOYLE, BUCKEYE MYRMECOLOGY

點腹家蟻(Myrmica punctiventris)的蟻后正在試管中吃著小條的麵包蟲。PHOTOGRAPH BY MAX HIKE

點腹家蟻(Myrmica punctiventris)的蟻后正在試管中吃著小條的麵包蟲。PHOTOGRAPH BY MAX HIKE

日子一天天過去,蟻后所產下的健康卵越來越少,蟻群也日益萎縮。這或許說來奇怪,但以研究螞蟻維生的人不一定能在實驗室養好螞蟻,莫羅對此說明了箇中的來龍去脈:一名科學家必須專注於實驗而非弄懂手上的螞蟻喜歡吃什麼──但倘若科學家無法在實驗室保持螞蟻的健康,研究當然也無以為繼。莫羅說:「過去一年我接觸了螞蟻飼育者的社群,請求他們幫助我釐清我哪裡搞錯了。」

當中村聽說莫羅正為了截首蟻(Cephalotes varians)尋求建議時,他在社群平臺Discord上向螞蟻飼育者們散播了這個消息。很快,與截首蟻同樣來自佛羅里達的各地玩家們紛紛提出想法:他們建議莫羅重新考慮一下目前由稀釋蔗糖水組成的飲食,並可以讓螞蟻在多種蛋白質與糖類間換著吃;其中一位螞蟻飼育者也建議在蟻后產卵的地方濾一下光,目前的燈光可能對蟻后來說太亮了。

「一開始我覺得,螞蟻才不在乎這些啦,」莫羅說:「但隨後我想想,等等,這些玩家可是成功養出了規模達幾千隻的蟻群啊,而我才是做不到的那個。所以你知道嗎,也許我是該閉嘴然後聽他們的。」

莫羅也確實聽進去了,這些訣竅果然讓情況有所轉變。莫羅表示:「每一項來自螞蟻飼育者的建議,都證明了能讓蟻群更健康。他們是真正的螞蟻飼育專家。」

為科學合作

科學家與玩家們合作的概念正開始流行起來。

研究動物行為的博士生候選人與螞蟻學家安德魯.伯吉爾(Andrew Burchill),向螞蟻飼育者求助確認他在澳洲聽到關於蜘蛛蟻(Leptomyrmex,又稱細臭蟻)的傳聞:相傳這些蜘蛛蟻會邊倒掛在巢穴頂部,邊用大顎銜著幼蟲,但在學術文獻上並沒有發表過任何相關的內容。伯吉爾想要弄懂這是真是假?還有如果屬實,蜘蛛蟻又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蜘蛛蟻難以蒐集與飼養,伯吉爾上網尋找可能擁有健康蟻群的玩家,好能親眼觀察。幾個星期後伯吉爾來到了墨爾本,他在螞蟻玩家、同時也是間螞蟻用品店老闆的喬丹.迪恩(Jordan Dean)與尼克.阿特金斯(Nick Atkins)家中,盯著一座蟻窩的某個穴室。「這真不可思議,這些螞蟻就像一群蝙蝠一樣聚集在天花板上,」伯吉爾表示:「而且一旦你湊近一看,牠們全都用大顎叼著蒼白的幼蟲,這些寶寶遠離地面的情況超像吸血鬼的。」

伯吉爾表示,如果沒有這些玩家投入大把時間設計出如此貼近螞蟻天然棲地的巢穴,他也永遠無法看到這種行為。伯吉爾在2020年12月的《生態學》(Ecology)期刊上,搭配墨爾本巢穴的相片發表了他的觀察與假說──螞蟻利用發育中的幼蟲在三度空間中調節溫度與溼度。

隨著合作擴大,玩家與科學家雙方都受益於此。在西班牙,軟體工程師魯本.阿圭索.巴斯克斯(Rubén Argüeso Vázquez)正用他設計的網站《antflights.com》來幫助玩家與研究人員追蹤螞蟻的年度婚飛行為;美國農業部則仰賴螞蟻飼育者的消息,來追蹤可能威脅農作物的入侵物種。而中村則為了搭建螞蟻玩家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樑,正在架設名為《Ant Sci Hub》的網站。這個網站將會蒐集玩家們發布的資訊並登記造冊,好讓科學家更便於取用。中村說:「不必等到接受過適當教育,人人都可以為科學有所貢獻。」

 

延伸閱讀:印度一種螞蟻的腦部能萎縮又再生! / 難以解釋的神祕行為:這些螞蟻會拿敵人頭顱裝飾巢穴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