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獻中的線索帶領歐洲考古學家走過追尋布巴斯提斯(Bubastis)的漫漫長路,這是一座獻給埃及貓神芭絲特(Bastet)的聖城。
銅製的貓神芭絲特(Bastet)雕像。製作於西元前8至4世紀。PHOTOGRAPH BY MARY EVANS/SCALA, FLORENCE
埃及現代城市扎加齊格(Zagazig)的東南方座落著一座紅色花崗岩廢墟,這裡曾經被貓神芭絲特(Bastet)的信徒奉為聖城。她曾經在古埃及受敬拜數千年之久,尤其在第二十二王朝期間最受歡迎,當時的法老在城市中為她建了一座雄偉的神廟,取名作帕巴斯特(Per-Bast)。
聖經中也有這座城市的記載,有時候以希伯來文名字比伯實(Pi-beseth)稱之。《以西結書》第三十章將這座城市與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並列,都是即將被上帝怒火所摧毀的異教神壇,不過這座城市的希臘文名字布巴斯提斯(Bubastis)如今更廣為人知。
在聖城衰敗且頹頃為廢墟千年之後,19世紀的歐洲學者對這座神祕的城市充滿幻想,他們蜂擁至尼羅河三角洲,只為追尋這座城市。憑藉著古典文獻的隱晦指引,他們盼望找到芭絲特的城市,發掘出她的輝煌神廟,並且更清楚地瞭解這位貓神如何在古埃及的漫長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神聖的貓科動物
崇拜芭絲特的信仰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二王朝(西元前3000年)。古王國時期(西元前約2575年至2150年),這位貓頭女神的形象變得相當普遍。她一開始被視作懾人的法老守護者,後來成為亡者守護神。
大約在埃及的貓(視雄性或雌性而稱為miu或miit)受到馴化的同一時間,芭絲特的寓意開始改變,她更常被連結到撫育與保護等面向,而強大的獅頭戰爭女神賽克邁特(Sekhmet)則接掌了殘暴與復仇的特質。從西元前2000年開始,芭絲特的外貌變得不像獅子,而是持續被描繪為一隻有著女人軀體的家貓。
這座紅色花岡岩廢墟座落在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當代城市扎加齊格(Zagazig)市郊附近。 PHOTOGRAPH BY JIM HENDERSON/ALAMY/ACI
尋找布巴斯提斯
希羅多德(Herodotus)的著作是尋找這座古城最重要的線索之一。這位歷史學家於西元前五世紀造訪埃及的時候,曾經生動地描述過芭絲特之城布巴斯提斯,以及芭絲特崇拜的狂熱:「這座城裡有一座非常值得注目的神廟,雖然城裡尚有其他神廟,這卻是最雄偉,也耗資最巨的一座,實令人歎為觀止。」
他也描述了聖城之美,與乘著船來到布巴斯提斯飲酒作樂的喧囂訪客,「他們在此舉辦慶典以歡慶獻祭,慶典上消耗的葡萄酒比一年內其他時間喝的加起來都還要多。」布巴斯提斯在西元7世紀穆斯林征服此地以後荒廢,所在位置也就此失傳數世紀之久。
1887年《倫敦新聞》(London News)刊載的泰爾巴斯特(Tell Basta)遺址插畫。PHOTOGRAPH BY BRIDGEMAN/ACI
緣起法國學者
18世紀,歐洲學者開始追尋古老文獻上記載的地方。對於1798年隨著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法國學者而言,希羅多德的敘述提供了尋找布巴斯提斯的靈感。其中一名學者艾蒂安-路易.馬呂斯(Étienne-Louis Malus)在尼羅河三角洲發現一些希羅多德描述的特徵,並且在附近找到一處他宣稱是布巴斯提斯的廢墟。這座座落於開羅東北方的遺址後來被稱作泰爾巴斯特(Tell Basta),且被接受為芭絲特之城曾經聳立的地點。
19世紀,隨著埃及學研究領域擴張,學者對遺址的興趣也提高了。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加德納.威爾金森(John Gardner Wilkinson)在1843年一趟訪查中哀嘆布巴斯提斯正在遭受破壞,而神廟廢墟已淪為採石場。1887年,發掘工作終於在瑞士埃及學家愛德華-亨利.奈維爾(Édouard-Henri Naville)的帶領下展開,發掘主軸旨在研究芭絲特神廟。
倫敦媒體熱中於追蹤埃及的最新發現。1887年,《聖詹姆士公報》(St. James’s Gazette)報導了愛德華.奈維爾以布巴斯提斯為題發表的演說:「(他)已查明這座長久以來被認為發現無望的神廟非但存在,而且已出土極為有趣的銘文......他並相信該地將尋得珍貴非凡的發現。」
後來事實證明奈維爾是對的。他和後人的研究都揭露這座神壇(建造時有將更早的建物包納在內)在西元前九世紀時由法老奧索肯二世(Osorkon II)起建。他的王朝首都位於鄰近的塔尼斯(Tanis),因此增加了布巴斯提斯在該區域的重要性,並且為芭絲特信仰增添更多榮光。
這座青銅雕像描繪芭絲特腳邊帶著四隻象徵生育力的小貓。她手握節慶樂器叉鈴(sistrum)或搖響器(rattle)。這座銅像的年代介於西元前900至600年間,從布巴斯提斯出土,現存於倫敦大英博物館。PHOTOGRAPH BY BRITISH MUSEUM/SCALA, FLORENCE
布巴斯提斯寶藏
1906年秋天,發掘遺址附近找到驚人的發現。當時泰爾巴斯特附近正在建造鐵路,工人挖到一批埋在神廟遺跡附近的寶藏。
這批寶藏中有許多物件上頭刻的銘文可追溯至西元前約1539-1075年新王國時期(New Kingdom)的第十九王朝,早在奧索肯二世掌權並重建芭絲特神廟以前。目前尚不清楚這批寶藏為何被埋在地下。部分學者推測可能是出於安全考量,埋藏者或許是再也沒回來取寶藏的盜墓者,或者是想保護這些物件的祭司。
這些寶藏在當時價值連城。一只雕刻成蓮花花瓣模樣的金杯刻著西元前12世紀塔沃里特(Tawosret)王后的名字,她是法老塞提二世(Seti II)的配偶。傳統上認為她是特洛伊戰爭時期的埃及王后。學者相信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中的阿肯卓垃(Alcandra)王后就是塔沃里特。
那年秋天稍晚,工人又發現另一處藏了更多寶物的藏寶處,其中包括一對刻著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名字的臂鐲。在它們的精美之外,這些物件也讓學者對於布巴斯提斯作為商貿中心的重要性獲得重大洞見。有些物件上的紋飾並不屬於埃及,而銀器出現在不產銀礦的埃及也顯示當地與希臘或安納托利亞高原的眾王國之間存在遠程貿易。黃金則來自努比亞(Nubia),因其稀有而與王室連結。
延伸閱讀:貓能自我馴化? / 喵星人的尾巴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