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謝博霖
美術設計/林洵安
讀清宮檔案,更懂紅樓夢和清宮劇
后妃搶升官,月俸年薪有多少?
清宮劇,表層談的是帝王與后妃的情愛,為了爭寵,善人可以為惡,惡人可以更惡。然若細細品味,背後更多是現實利益的考量。比如《延禧攻略》中,霸氣四射的高貴妃一出場,就有以下這段抱怨。
整理撰文/謝博霖
美術設計/林洵安
清宮劇,表層談的是帝王與后妃的情愛,為了爭寵,善人可以為惡,惡人可以更惡。然若細細品味,背後更多是現實利益的考量。比如《延禧攻略》中,霸氣四射的高貴妃一出場,就有以下這段抱怨。
「(皇后)一年的宮份有一千兩,本宮少她四百兩。長春宮(皇后)用金器,儲秀宮(高貴妃)卻只配用銀器;她用儀駕,本宮用儀仗;就連逢年過節,本宮也比她少好多賞賜。」
這段臺詞真實性多高?根據《國朝宮史》記載,皇后年俸 1000 兩銀子,貴妃一年 600 兩銀子,每年就相差 400 兩,怪不得高貴妃不開心。至於金器、銀器,指的是膳食器皿規定。皇后可以用金碗吃飯,皇貴妃、貴妃用銀器,貴人、常在、答應等連銀碗都不行,只能使用銅器、錫器、瓷器、漆器。
妃嬪人人都想力爭上游拚上位,也不是沒有道理呢。
"畢竟在清朝後宮,什麼位份才配用什麼行頭,宮廷器皿和權力地位井然有序,階級森嚴。"
若依照現代黃金、白銀價計算,后妃們得苦苦熬到皇太后,年薪才能破百萬(淚)。不過這只是趣味換算,實際上必須考慮當時物價、幣值,畢竟清朝士兵年收入也只有 1.8 兩左右。 圖│研之有物
高貴妃提到的「儀駕」、「儀仗」,歷史上也確有這麼一段。
乾隆十四年,富察傅恆(就是《延禧攻略》中那位癡情無緣的男主角)上奏皇帝,奏請將後宮的巡行隨從分三六九等,以示貴賤。皇太后、皇后用「儀駕」,皇貴妃、貴妃用「儀仗」,妃、嬪稱為「綵仗」,區別大致表現在扇子、香爐、旗子等排場的等級。
比如說出行時,會有人先提著香爐把路薰一薰,避免路上臭味讓貴人不悅。妃以下的綵仗,奴僕薰路時就只能使用銀香爐。另外,皇帝、嬪妃出外喉嚨不舒服,痰盂得隨時備著,依照位分也有金、銀之別。
清朝銅琺瑯香爐。皇帝、后妃們除了在居所薰香,貴人外出時,也會有奴僕拿著提爐,先行驅除惡臭。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麼看來,《延禧攻略》中高貴妃這段臺詞應是考據過。
"後宮地位不只關乎家族權力,還大大影響年薪、排場。"
就算你淡泊名利,不在乎奢華行頭,但日常吃什麼、喝什麼,也和嬪妃的位份大有關聯。現代臺灣人手一杯手搖飲,假若身在清朝後宮,想天天喝好茶?抱歉,先看你的後宮等級。以公家每月配發的六安茶:皇太后 1 斤、妃與嬪 12 兩、貴人與常在 6 兩,答應只有 3 兩。所以入宮不好好爭寵,想一天一杯茶都難喔!
後宮品級、用度的階級規範,在《紅樓夢》也能一窺一二,第一百零五回講到寧國府被抄家,抄出的器物就有金器。
「赤金首飾共一百二十三件,珠寶俱全。珍珠十三掛,淡金盤二件,金碗二對,金搶碗二個,金匙四十把,銀大碗八十個,銀盤二十個,三鑲金象牙筋二把,鍍金執壺四把,鍍金折盂三對,茶托二件,銀碟七十六件,銀酒杯三十六個。」
清朝後宮,皇后以下不准用金器、貴人以下不准用銀器,賈府只是國公,自然萬萬不可使用金銀器皿。結果,竟被抄出這麼多皇室專屬器皿,麻煩可想而知。
乾隆御用金碗。想要使用這般金光閃閃的器皿,得先努力爭氣,打敗後宮所有對手,順利升職登上皇后寶座。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是因為賈家富可敵國嗎?其實不然,賈家的田莊每年進獻收成,折現不過 2500 兩,而他們的開銷卻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置辦秦可卿喪禮,棺木 1000 兩。賈珍給賈蓉買官,噴掉 1200 兩。賈老太太過生日,又燒掉了幾千兩銀子,賈府財政嚴重超支。
在第五十三回,賈蓉道出賈家的財政虧損狀況:「你們山拗海沿上的人,哪裏知道這道理?娘娘難道把皇上的庫給我們不成?他心裏總有這心,他不能做主。豈有不賞之禮,按時按節,不過是些彩緞、古董玩意兒。就是賞,也不過一百兩金子,才值一千多兩銀子,夠什麼?」
賈家奢華,還包括嫁入皇宮的賈元春,她花了 120 兩銀子,讓人在清虛觀打 3 天的平安醮。但貴妃年俸 600 兩銀子,做個 3 天醮就燒掉兩個半月的薪水,恐怕還是不太能應付娘家的揮霍。
回過頭看《後宮甄嬛傳》中的華妃,也經常抱怨錢不夠用。因為逢年過節,她必定大興賞賜,爭排場、爭面子,公發銀兩沒了,還要向哥哥年羹堯討些應酬費。華妃一開始是妃位,年薪只有 300 兩銀子。比對《紅樓夢》,賈府婚喪喜慶的花銷都得燒個成百上千兩,以華妃愛排場、重奢華的個性,難怪總要嫌私房錢不夠。
《紅樓夢》中,曹雪芹以細緻工筆描繪賈府興衰,若與清宮檔案兩相對照,更能看懂大宅門裡奢華揮霍的起居用度、精細排場。 圖│清代,孫溫繪
賈府被抄家,除了抄出一堆不該用的金器,還抄出了 35 張貓皮。為什麼賈家要藏貓皮呢?貓皮稀罕厲害嗎?
有句成語叫「狗尾續貂」,本是諷刺封官浮濫,制式官帽的貂尾不夠用,便以狗尾充之。貓皮也有同工異曲之妙。黑貂皮大衣稀少珍貴,但遠遠一看,黑貓皮也有黑毛皮效果,所以賈府便「貓皮續貂」來擺闊。
古代野生動物多,但要弄到毛皮還是不容易,從古至今,毛皮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負擔起的。《閒窗錄夢》記載,一位在親王府當差的清朝男子,雖然年俸 60 兩,仍然買不起一身的體面穿戴。有天他突然被王爺召見,情急之下,只好向別人借了毛皮袍服來穿。
類似這種需要行頭的場面,肯定不少。從清、俄的恰克圖貿易清單來看,清朝的黑色家貓皮需求量非常大。因為黑色尊貴,黑貓皮一張才 0.18 兩,相較黑貂、黑狐皮不算太貴。1829-1871 年,清帝國就向俄羅斯進口了 139 萬張黑貓皮,占貓皮進口量的 75%。
不過,雖然一張黑貓皮只要 0.18 兩,但其實是清朝士兵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再怎麼平價,對當時小資族恐怕也接近「古代 LV」了!
俄羅斯賣貓皮賺錢,清國就向俄國貴族傾銷茶葉,而且加倍奉還,大把大把地賺回銀兩。因為貓皮與茶價差懸殊,不到一百箱的茶,大約能買到近兩萬張的毛皮。
根據蒙古國檔案館藏的中俄貿易檔案記載,清國賣給俄國君眉茶、白毫茶、布匹,可以換到俄國各式各樣的毛皮。茶葉為什麼身價如此不凡?
因為運費昂貴。從福建到清俄邊境的恰克圖,茶葉得先以人力挑擔下山,坐船到上海,再海運到天津,然後派出駱駝載到蒙古。反之,貓皮來自廣大的西伯利亞,由農奴這類廉價勞動力獵捕而來,取得相對容易。更不用說,俄國貴族壓榨農奴、聚斂財富,再貴的茶也無所謂,也就無怪乎茶貴而貓皮賤了。
現代臺灣人花個幾十塊錢,就能喝到各種茗茶,但在19世紀的俄羅斯,一箱茶相當於士兵一年半的收入!想喝上一杯茶,那可是貴族限定的奢靡享受。
17世紀,莫斯科商人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康熙年間還簽訂長期貿易協定。福建武夷山的茶葉,得經過萬里漫漫長路運輸,價格昂貴,喝茶成為俄國上流社會的身分象徵。 圖│Boris Mikhaylovich Kustodiev,1918
「歷史不是那麼無聊,其實很有趣的!」中研院近史所賴惠敏研究員說,很多人以為,清宮劇是中國專利,其實不然。她長年專研清史,以清宮檔案為本,出版了《乾隆皇帝的荷包》一書。沒想到,書中的敘述竟然出現在清宮劇的臺詞!
「《刑科題本》、《內務府題本》、《順天府檔案》……,檔案裡有太多素材可以用。」賴惠敏笑著分享:「這些編劇材料都在中研院圖書館,檔案開放、資料庫開放、書庫開放,從中做一些有趣的研究,大家都有機會成為好編劇。」
華妃的零用金為何不夠用?妃嬪們為何拚命搶上位?如懿看起來雍容華貴,喝的都是什麼茶?用什麼碗?當你細讀清宮檔案,就能發現古人生活有趣的地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