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殷墟古物,如今穿越時空躍上信封、蓋上郵戳,要到世界各地旅行了。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許多殷墟文物,是八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陽進行的考古發掘中所出土,包含:甲骨、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與骨角牙器等。中華郵政與中研院合作,從中精選八件古文物集結成「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於12月10日正式發行。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位在河南安陽,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的最早古代都城遺址;2006年,河南安陽殷墟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這裡考古發掘出的文物是重要的人類文明里程碑。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表示,這是殷墟文物存在三千年來,首次以郵票型態呈現,「可說是三千年的等待。」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後,甲骨文大師王國維的門生、河南人董作賓立刻受派前往河南安陽小屯村調查。同年12月,在前院長蔡元培的催生下,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立了考古組,由李濟負責,目的就是為了進行「殷墟」的發掘。1928年至1937年間,考古隊在河南安陽西北岡與小屯,先後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奠定了中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
殷墟文物展現了商代神乎其技的工藝之美,同時也可窺見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性。例如卜卦問收成好壞的「填硃卜辭龜腹甲」;安陽考古發掘中體積最大、最重,超過110公斤的銅器「牛方鼎」,耳、足與器身採渾鑄法一體成形,技術精熟,可看出當時青銅工藝的鑄造水準;「大理石梟形立雕」則是大理石雕精品,以梟為造型(貓頭鷹),尖喙圓眼,弧形粗眉,胸略凸出,形象生動。梟是商代常用的動物形象,銅器玉器都有以梟為造型的例子。
想要穿越時光隧道、見證燦爛輝煌的商代文明,也可前往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參觀「暢郵殷墟」特展,親眼目睹郵票上的八件古老文物。展出時間從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整理撰文: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