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天文學和各地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認識這一年一度的日子吧!
冬至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這天,北半球的白晝時數就會愈來愈長,直到隔年夏至為止。
地球由於傾斜23.5度,因而有了四季之分,南北半球接收到的日照也不均;地軸朝著太陽的半球就會較為溫暖,反之則較寒冷。就北半球而言,冬至和夏至分別落在十二月和六月。
讓我們從天文學和各地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認識這一年一度的日子吧!
冬至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這天,北半球的白晝時數就會愈來愈長,直到隔年夏至為止。
地球由於傾斜23.5度,因而有了四季之分,南北半球接收到的日照也不均;地軸朝著太陽的半球就會較為溫暖,反之則較寒冷。就北半球而言,冬至和夏至分別落在十二月和六月。
雖然這天是黑夜最長的一天,卻還不是最冷的;至少還要過一個月,氣溫才會下探到最低點,那是因為海洋和陸地在氣候溫暖的季節時所吸收到的熱,還需要一些時日慢慢發散。
冬至也不是日落最早的一天。我們把一天分成二十四小時,但地球自轉並未精確相應。雖然每天正午到翌日正午的確是整整二十四小時,太陽每天升到天頂的時間點卻不同;既是如此,每天日出和日落的時刻就會跟著挪移。冬至這天的日落會比十二月初的日落還要晚上幾分鐘。如果一路向北,愈接近高緯度的地方,最早日落會與冬至更接近。
太陽每天升到最高位置的高度不同,過了六月之後在天球上的運行軌跡會愈來愈低,在冬至時會落到最低點,前後的一兩天日出和日落看起來都在相同位置(冬至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太陽靜止不動」),然後才逐日朝天球北方移動。
由於這一天太陽角度最低,所以也是中午形成的影子最長的時候。
古代人為了紀念冬至,不同國度的子民各自打造出獨特的建物。例如愛爾蘭的紐格萊奇墓(Newgrange),約建於公元前三千兩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比巨石陣還早上千年。每年冬至的日出,陽光會穿過墓室入口上方的開口,照亮整個墓室,此現象會持續十七分鐘左右。
公元前800年至100年生活在祕魯的帕拉卡斯人,在沙漠地表上繪出圖案,其線條連接到每年冬至面向日出的山丘。之後公元元年至700年間的文明則創造出一系列的納斯卡線圖案,排列也跟冬至太陽方向一致。同樣現象也可見於埃及路克索神廟、柬埔寨吳哥窟以及馬丘比丘。
倫敦大學歷史學家關恩(David Gwynn)指出,耶誕節會定在12月25日並非偶然。原先是為了取代羅馬帝國時期密特拉教派紀念太陽神誕辰的日子。伊朗的冬至日為象徵光明的密特拉神誕生日,後來這個觀念為祆教採用,直到今日信徒仍會以熬夜、品嘗西瓜和石榴來度過這一天。
北歐人的聖誕節習俗源自於更古老的尤爾節(Yule),是為了慶祝太陽神的冬至重生;英國德魯伊人則是砍槲寄生樹來觀察冬至。至於華人呢?當然是吃湯圓囉!
撰文:Brian Handwerk
編譯:袁遙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