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的人,很少不嚮往男主角拋下辦公桌,動身踏上一連串精彩又刺激旅程的勇氣。現實中就有個這樣的例子:迎向火山、探勘地洞、登上冰原、追逐閃電和龍捲風……他是《國家地理》攝影師卡斯坦·彼得(Carsten Peter)。
彼得在15歲那年跟著父母造訪了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那是他人生第一次見到火山;他被自然的原始力量深深吸引,從此開啟了30年來拍攝火山的生涯。儘管有些火山已經算熟面孔,但他形容:每座火山就像是不同的「人」,能遇見新的人總是有趣,甚至可能前所未見;加上每次噴發情形也不一樣,所以就算是同一座火山,還是可以一再回訪,每次經驗不會全然相同。
雖然無法準確預測火山何時會噴發,僅能盡量做到縮小可能範圍;有時耗上幾個晝夜依舊等不到任何動靜,是很正常的情況。彼得說,一切只能耐心等待、不輕易放棄;如果勢必要冒險犯難,務求降低危險。2000年他和夥伴前往拍攝埃特納火山,抵達現場後沒多久火山噴發,岩漿開始淹沒當地建物。於是警方宣布封山,但彼得希望再多待一會兒,又不願跟警方起衝突,於是假裝聽不懂義大利文。警察一怒之下扯下他的相機帶,他差點因此吃上牢飯。彼得表示,因岩漿流動穩定,噴發處又離眾人有段距離,儘管熱氣逼人,但沒那麼危險。
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當旁人催促彼得時,他總堅持拍到最後一刻。一旦面臨危險狀況,他反而興致盎然,欲更接近拍攝物。例如他用超廣角鏡頭拍攝研究員把監測儀器拋入龍捲風的景象,儘管旁人大叫要他趕快逃離現場,但他回答:「再拍一張就好!」他描述了一次令人捏把冷汗的追風經驗:遇到美國車有自動上鎖的功能,但人在車外,偏偏龍捲風又逼近,情勢極度緊張。
他並不是毫不在乎人身安全,光顧著拍照而已;就算藝高人膽大,他對自然的力量仍懷抱尊敬與畏懼,「如果不存有畏懼之心,人就會幹下蠢事……盡量探索安全區邊界,沒有恐懼就不會踏出安全區,就不會在乎有多危險與否。」歷經追逐閃電、火山和暴風,彼得骨折多次、瘧疾腹瀉、蟲類叮咬所在多有,但和可能遭遇的危險相比,他認為上述那些都不算甚麼。彼得自述最可怕的經驗之一正是無法預測的閃電。當時他感覺到雷擊地面的電流,受不了高壓伏特而跳了起來。若是拍攝火山,則必須隨時保持警覺,確認逃跑路線。
彼得擁有科學背景,也喜歡跟科學家一起工作,因為懂得彼此的語言/行話,所以比較容易產生合作。執行任務時,爭執在所難免,總是得妥協、妥協、再妥協。這是一門非常考驗臨場反應的工作,如果現場出了任何狀況,唯有懂得隨機應變、即席發揮(技術上或其他方面),才能安然度過難關。「因為初來乍到,通常不會知道自己要拍甚麼、如何打燈光等等,無法預期的點太多,事情總會出錯;一天的收尾可能很糟,也可能因為甚麼都沒發生而無聊收場,需要很有耐心。」彼得解釋,並不是裝備器材準備齊全帶到現場、喬好角度拍攝,一切完畢簡單順利(那通常是少數例外);當環境條件不利拍攝(例如過暗、過熱),就得發揮馬蓋先精神,利用現有工具解決問題。每個攝影師的辦法各異,沒有絕對標準的解法,也沒有高下優劣之分。
網路上已經有太多談論「怎樣才能成為《國家地理》攝影師?」的教戰文章,彼得娓娓道來親身經驗:起初作為生物學家,後來發覺自己更嚮往接觸大自然,要轉行成攝影師有難度;加上又是德國人,拿到國家地理學會入場券是條漫漫長路。「像我著迷於火山、洞穴或風暴,無論如何得對自己追尋拍攝的東西有強烈的執著與瘋狂,因為有時候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目標,必須努力堅持、不能輕言放棄;這很重要,將是驅動你持續邁進的動力。」彼得毫不諱言,自己精進功力的方式便是高度的自我批判;他不認為非得根據攝影書籍照本宣科,而是要發展出屬於自己、與眾不同的風格。成為一流攝影師不必然天賦異稟,但必須持續發展自身所能。
能夠上山下海、深入奇險之地探秘,這般冒險刺激的生活,在很多人眼中彷彿是超夢幻工作,的確也是彼得的熱情和興趣,但他在大眾的玫瑰色想像之餘潑了冷水:不是人到了南太平洋海灘,按下快門拍了幾張照片,最後刊登在雜誌上,如此而已。過程其實困難重重,必須把自己搾到最後一滴,嘗試將每件事物的效能發揮到極致,永遠有新的挑戰,光是旅途跋涉也是苦差事。他特別指出,最困難的部份不是進行拍攝,而是事前工夫:任何計畫或新提案不會一開始就很明朗,攝影師得說服學會接受,但學會有很多理由可以拒絕,像是沒預算或類似題目才執行過等。即便前置作業安排充分,到時候事情可能仍不照預定的進行。彼得有一次原本打算花一季的時間來拍攝龍捲風,偏偏那一年沒什麼龍捲風出現,他得說服學會持續支援、允許拍攝。第二季後仍無所獲,直到第三季過了,他跟雜誌編輯說還需要一週,一週過去了他又多要求一天,對方也只好答應。結果就是在那一天,彼得終於成功拍到作品,任務於焉完成。「我拍了很多也經驗到很多,我帶回一堆很棒的照片,儘管不如預期的規劃,還是得把拍到的東西交給學會。因為錢都投下去了,他們不接受任何藉口,一定要看到照片,這是唯一能說服學會的方式。」以前還是傳統底片的時代,國家地理攝影師得把一卷卷底片交回給學會沖洗,還沒機會看到自己究竟拍得如何,所以按下快門之際都得小心謹慎,避免出紕漏。現在雖然是數位拍攝,但攝影師也是要將全數作品交出,彼得強調學會就是要看到拍攝的一切東西。
國家地理學會一年推出80至100個故事,世界各地一流攝影師要來競爭有限名額,激烈戰況可想而知。彼得指出,不單是遞交絕佳且成熟的拍攝提案即可,還需要運氣:學會剛好缺乏這類題材報導,如果攝影師又恰好具備適切的拍攝方式、風格和詮釋,才有可能出線。「如果學會決定要誰來拍攝甚麼題材,他們會找最信任的、風格最受喜愛的……所以你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這很難,詮釋方式太多,不盡然都能符合《國家地理》所需,但還是可以很有趣。世界很大、自由開放,不一樣做法不代表就不好。」他補充說道。
越南地下韓松洞除了高達十層樓的石筍和石灰華階地,還長有濃密叢林及地下河流過,但這等自然奇景卻面臨開放給大眾觀光的嚴重威脅。彼得幸運能先一睹為快,他很清楚拍攝的照片會被用作廣告,招徠更多人潮;如果他沒有加以紀錄,也許這些地方就不會廣為人知。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那些美景照片能影響更多人,理解景觀之珍貴獨特並認知到自然環境有賴保育。「有時我也對自己廣告這些美景感到矛盾,雖然為當地帶來了錢潮,但仍希望這些景觀還能再維持一陣。」
消費型數位相機和照相手機的普及化,使得拍照更為簡單方便,卻也降低了攝影的價值,影像變得愈來愈不值錢。平面雜誌不再聘用正職攝影師,多是外包或特約委託,這對攝影師來說真的是時機歹歹。每年都有新機種新鏡頭推出,旅費也不便宜,產業酬勞降低,很難再有往日榮景。彼得經常思考:如果有年輕人,甚至自己的孩子未來想吃這行飯,他會不會鼓勵。「這行業前途黯淡,年年每況愈下,我不確定未來……少數攝影師也許可以靠這個賺錢,但對大多數攝影師而言,他們得有心理準備,很可能只能勉強糊口。」儘管世道不再,彼得仍表示事情有好的一面:攝影成了大眾化的興趣,不再為少數專業人士把持,變得更為平民化、比以往更可親近,這點值得欣喜。
All photographs by Carsten Peter
採訪報導:吳靖雯
看展前先一睹為快這位攝影師的線上精選集:
>>墨西哥地下晶窟
>>岩石帝國
>>火山煙霧
卡斯坦・彼得狂熱大地影像展
- 台北場:2016/03/18(五)-04/05(二) 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
- 台中場:2016/04/21(四)-05/09(一) 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
- 台南場:2016/05/13(五)-05/31(二) 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