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莫多龍擁有絕佳的導航技巧與運動能力,似乎能分布到任何地方。科學家現在知道為什麼牠們沒這麼做了。
科莫多龍是令人驚訝的動物,牠們擁有令人生畏的體型,加上劇毒的口腔、敏銳的狩獵能力,更是如虎添翼。牠們能長途旅行,並宰制其他大多數的動物,這讓有些人思索為什麼牠們沒有分布得更廣。
根據新研究顯示,這些跟人類體型一樣大的蜥蜴非常滿足於留在家園附近,牠們鮮少會冒險離開牠們棲息的峽谷。
本週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輯》的研究,是觀察這種爬行動物活動型態的十年成果,觀察地點是地球上這些動物唯一棲息的地方:印尼小巽他群島的幾個崎嶇島嶼。
該報告發現,這些動物非常靈活,運動能力極佳,有時在牠們原生的峽谷內能一天移動高達11公里的距離。澳洲狄肯斯大學的生態學家提姆.傑索普(Tim Jessop)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說:「以蜥蜴的標準來說,牠們非常好動。」
但牠們顯然只是一群不想離開家的阿宅。
全怪外面太危險
有時候,牠們會在原生峽谷的區域內走來走去,範圍寬度超過1.6公里。在那裡,牠們行走在乾燥的林地與陽光普照又崎嶇的草地之間,嗅出其他科莫多龍或獵物……有時獵物就是另一頭科莫多龍。
科莫多龍生存計畫(Komodo Survival Program)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科莫多龍族群的科學性監測與管理。傑索普與該組織的其他研究人員合作調查科莫多龍的動態,這是持續性長期保育計畫的一部分內容。
該團隊研究科莫多國家公園內十處不同地點的科莫多龍,利用GPS或無線電項圈來追蹤牠們的動態,或者藉由捉放法來進行研究。研究人員也捕捉了七頭科莫多龍,將牠們重新安置到島上的不同地區,或甚至安置到不同的島嶼,以觀察牠們如何適應。
雖然這些蜥蜴在牠們出生或首次被捕捉的峽谷裡四處蹦跳,但牠們幾乎從未離開過原生區域。以捉放法研究的科莫多龍有超過1000頭,其中只有兩頭曾在不同地點之間遷徙。
這種戀家的惰性似乎是有意為之的行為,而非只是行動遲緩或方向感太差。舉例來說,重新安置到數公里之外的科莫多龍(比如原生島嶼的另一端),會花費數月時間找到回家的路。
↑↑↑↑↑科莫多龍的口水為什麼這麼毒?人類又該如何與牠們共處?
但當科莫多龍發現自己與原生島嶼的距離是一小片海洋,只要一趟短泳就能回去時,牠們卻選擇定居在新的島嶼。
海水本身不是問題,因為科莫多龍很會游泳。相反地,傑索普認為穿越開放海域會導致很大風險,而科莫多龍可能選擇避開這種風險。
小巽他群島周圍有著強力海流,可能輕易就把一頭科莫多龍捲入海裡。但即使是被帶到另一個島嶼也可能非常危險,因為食物資源與配偶品質可能在島嶼之間有很大差異。
對於一頭巨大的成年科莫多龍而言,在一處食物稀缺的狹小土地上生活幾乎被判了死刑,所以待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可能是有利的。在這項十年研究期間,研究人員確實只發現兩頭科莫多龍在開放水域出現過。
有助擬定保育策略
這也可能影響峽谷間的遷移,由於引進陌生的科莫多龍可能會付出高昂代價,所以牠們更願意承受近親繁殖的風險。研究人員在科莫多龍的DNA裡發現證據,顯示這種動物都有近親繁殖的現象,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如果族群因為獵捕或棲地流失而減少時,造成原先重疊的族群被分隔,就可能出現嚴重問題。
柏林自然博物館的演化生物學家莫澤斯.布洛姆(Mozes Blom)說:「這項研究提供重要貢獻,增進我們對科莫多龍生物學的理解,以及我們對蜥蜴的一般知識。」他並未參與該研究。「我們還很不了解蜥蜴與蛇跨大陸及海洋分布的方式,以及牠們遷徙的動機。」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生物學家吉姆.麥奎爾(Jim McGuire)也沒有參與該研究,但他強調科莫多龍討厭遷徙是很有趣的現象,因為科學家已發現,數萬年前這個物種在印度-澳洲地理區有更加廣闊的活動範圍。目前還不清楚科莫多龍的行為是否在近期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否有其他因素能解釋古今活動範圍的差異。
不論如何,最新發現的這個「科莫多龍不願四處移動」的事實,對於保育工作是很重要的資訊。舉例來說,這種動物的族群在數量減少或拓殖新領土時,或許無法快速恢復族群規模。
如果保育人士事先知道單獨一頭科莫多龍不會自發地在整個島上遊蕩,那麼他們就能為這種爬行類更準確地規畫保育策略。雖說如此,不愛亂跑這一點不一定就能讓科莫多龍的長期生存機會輕易升高。
傑索普說:「對於科莫多龍而言,不往外播遷或許在這1000年內效果很好。」但隨著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以及盜獵等人類威脅出現,這個策略可能弊大於利。
撰文:Jake Buehler
編譯:涂瑋瑛
(本文的網頁首圖Photo Credit : Becker1999 (Paul and Cathy), via Flickr, CC BY-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