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道格拉斯.查德威克 Douglas Chadwick
攝影:史帝夫.溫特 Steve Winter
這是美國南加州暖洋洋的冬日,一車車觀光客陸續抵達可俯瞰比佛利山和西好萊塢的觀景台。在導遊指出電影片廠和明星豪宅之際,聖摩尼加山脈國家休憩區的野生生物學家傑夫.希克契將我的目光導向遠處一條狹長的樹林裡。十個多月前,一隻年輕的公美洲獅從聖摩尼加山脈出發,沿著那條狹長的林區,通過了一大片人口稠密的區域。在牠神通廣大地穿越全世界最繁忙的兩條道路,包括十線道的好萊塢高速公路之後,這隻美洲獅在格利菲公園安頓下來,也就是位於我們身後那片因為半山腰上巨大的「好萊塢」標誌而聞名全球的山丘。
希克契循著美洲獅身上的無線電頸圈訊號,帶領我走上那片著名的坡地。他找出這隻大貓目前的精確位置,接著我們繼續前行,探查牠曾逗留享用獵物的地點。我們看到兩隻被拖進櫟樹與熊果樹叢的騾鹿屍體。
「我們聖摩尼加山脈的空間只能容納10到15隻美洲獅,」希克契說,「一隻成年公獅的領域平均約為500平方公里。但由於年紀較長且較強壯的公獅占據了所有空間,這隻年輕的公獅才得到別處尋找地盤。格利菲公園占地不到18平方公里,但這傢伙似乎也還過得下去。」
想像一下:一隻必須獵食維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能在大洛杉磯的心臟地帶滿足牠的營養需求,而且還比成天忙著躲狗仔的好萊塢名人更低調隱密。牠是如何辦到的?牠的腳步如低語般輕盈靜悄,多半只在薄暮和夜裡活動,並盡量待在濃密樹叢裡。
學名Puma concolor的美洲獅分布極廣,從阿根廷南部、智利,一直到加拿大育空地區,是西半球分布最廣的大型陸居哺乳動物,卻也是最少人見過的動物之一。北美洲的美洲獅被認為是以山區為主要棲地,但那是因為在墾荒者的槍砲、陷阱和毒藥,以及美國政府消滅捕食性動物的計畫之下,美洲獅只能退避到高地尋求庇護。
美洲獅曾經廣布美國本土48州,但到了20世紀早期,美國僅剩下洛磯山脈、太平洋沿岸山脈與西南部的偏遠鄉間尚有美洲獅出沒。在美國西部,有一些州一直到1960年代才廢除了獵獅賞金。1972年,聯邦法律禁止在國有土地上使用毒藥殺害捕食性動物。此外,愈來愈多野生動物部門開始將這些大貓視為狩獵動物加以管理,立法規範狩獵季節。因此,美洲獅的數量在300年來首次向上攀升。從此以後,這種大型肉食動物就開始逐步恢復了。
在過去40年間,美洲獅在美國西部的分布範圍持續擴大。牠們也向東拓展到北美大平原,在蒙大拿州密蘇里大斷裂、南北達科塔州等地建立新群體,最近更出現在內布拉斯加州的西部地區。事實上,愈來愈多已經證實的報告顯示(自1990年起超過200份),美洲獅的足跡幾乎遍及美國中西部的每一州,還有北方的加拿大省分。就像格利菲公園那隻美洲獅一樣,這些流浪大貓通常都是年輕、離群的公獅。牠們鮮少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或許是為了尋找伴侶而繼續移動,又或許喪命於過度緊張的地主、地方警察,或盜獵者手中,或死於路上車輛的輪下。2011年,最大膽的一隻探險者在康乃狄克州米爾福德公路出口被休旅車撞死後,上了頭條新聞。因為根據基因測試,這隻大貓來自南達科塔州的黑丘陵,沿著一條估計超過3220公里的路線走到康州,創下北美洲四足野生動物旅行距離最遠的紀錄。
這隻來自南達科塔州的美洲獅命喪米爾福德之時,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署才剛宣布了美洲獅的東部亞種已經正式滅絕。兩年後,住在林樹茂密的郊外、且距離事故地點僅一個街區遠的居民蓋瑞.賈諾提告訴我,他最近才在自家後廊嚇跑一隻美洲獅。
「我們這一帶的鹿群快速成長,也有火雞、兔子和浣熊,」賈諾提說,「我常常看到美洲獅留下的足跡。」他打開手機,秀給我看許多留在雪地上的大型貓科掌印照片。「有美洲獅族群正在康州繁殖,」賈諾提堅稱。他還告訴我一個網站,上面有許多居民看見這些大貓或牠們蹤跡的描述。「沒有一個單位願意出面處理。」
就物種而言,美洲獅的現狀比世界上的其他大貓都好。美洲獅在族群恢復的路上能走得多遠,最終得看美國哪些地區的民眾願意容忍牠們,而這又取決於在大眾的心目中,這些大貓的真面目究竟為何。
自1890年以來,美國與加拿大境內的美洲獅攻擊人類事件約有145起,其中有超過20件致死,相當於平均每六年一次。也許更值得注意的數據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經過證實的攻擊事件是發生在過去20年。居住於郊區的美洲獅和人類都變多了,加起來就等於更多的潛在衝突。
美洲獅是伏擊式的獵人,入夜後最為活躍,因此要了解牠們從來就不是易事。不過,今日的科技已經能夠全天候監視這些神出鬼沒的大貓,籠罩著牠們生活習性的迷霧也因此逐漸煙消雲散了。
生物學家派崔克.倫卓姆是在懷俄明州大提頓山國家公園進行的長期研究「提頓美洲獅計畫」的一員。在位於凱利鎮的田野辦公室裡,倫卓姆從幾個戴在美洲獅身上的衛星無線電頸圈下載最新數據。他按了幾下滑鼠,把數據轉成詳細衛星地圖上的圓點,以幾乎即時的方式追蹤這些大貓的動向。他也可以從自動化相機內取出記憶卡插入電腦,實境觀察動物。這些相機裝設在最近發現的大貓獵殺地點,白天藉由自然光、夜間利用紅外線不間斷地捕捉相片和影片——以及各式各樣的驚喜。「在這裡,每天都有點像過耶誕節。」倫卓姆說話時,螢幕上出現兩隻成年公獅,本該是競爭對手的牠們輪流享用麋鹿,一隻在大快朵頤時,另一隻就在幾公尺外休息。「我想,之前應該沒有人看過這個景象。我們的美洲獅一直出現違反我們認知的行為。」
編號F61的母美洲獅也是一個絕佳範例。當牠和同窩手足六個月大時,一隻住在附近的母獅遭到射殺,留下三隻頓失依靠的幼獅。隔週,F61的母親讓這些失去媽媽的幼獅分食牠和孩子正在享用的獵物。一天天過去,這群混居的小獅有時會一起玩耍或進食,甚至互相舔拭理毛。這是美洲獅社會中首度被觀察到的收養幼獅行為。
多年後,已經成年的F61和比鄰而居的另一隻母獅F51大約同時產子(F51交配的對象是當年的一隻幼獅孤兒)。兩個美洲獅家族常有往來,會共享食物,春季時也會一起遷徙移動。最後,F61開始將F51所生的其中一隻幼獅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這是第二個領養的例子。
我在2012年11月初次造訪提頓山的時候,這兩隻母獅各自又產下了一窩幼獅。幾個月後我再度造訪時,F51有兩隻幼獅遭到灰狼殺害。從位置不再移動的無線電信號判斷,F61的一隻幼獅似乎也遭到同樣的命運。倫卓姆和他的主管馬克.艾爾布洛奇穿上雪靴前往信號來源處,在雪地上發現了美洲獅家庭的路徑與灰狼足印交錯的痕跡。雪地中有血跡,一旁樹上也有帶血的母獅爪痕。
受到灰狼攻擊後的某一天,F61殺了一隻騾鹿,因此研究人員就在騾鹿屍體附近架設遠端遙控的攝影機。不出所料,拍到的影片證實F61的確失去了一隻幼獅。但影片也顯示一個出乎意料的額外成員:一隻成年公獅和這個家庭共同進食。
「從前我們以為公獅和母獅只會為了交配而有往來,沒別的了,」艾爾布洛奇說。「可是,我在好幾支影片中看到成年公獅和母獅共享獵物。也曾在一個獵殺現場同時看到七隻美洲獅,有一隻公獅、兩隻母獅和四隻幼獅。」說著,他播出一段這個大貓家庭的影片,看起來就像美洲版本的非洲獅群。
先前在蒙大拿州冰川國家公園的研究發現,來自加拿大的狼群在當地重新拓殖後,偶爾會獵殺美洲獅,也經常搶食牠們的獵物。1990年代中期,灰狼重新被引入黃石國家公園後,生物學家也觀察到同樣的情形。之後的十年,狼群開始往南擴散至提頓地區,使得當地的美洲獅必須更努力捍衛自己的幼獅和食物。所以,大貓是為了因應這樣的挑戰才變得比較有社會性,組成更大的群體嗎?或者,牠們的行為向來如此,只是科學家至今才能夠觀察牠們?
無論狼群是否造成了美洲獅社會性的改變,牠們對這些大貓部分行為的影響是確定的。舉例來說,以往黃石國家公園的美洲獅會在開闊的窪地及灌叢生長的平原上捕獵;現在牠們則偏好更陡峭或林木更濃密的地區以尋求更多掩護。在狼群進入提頓地區以後,當地的美洲獅就很少出現在空曠的山谷中。
「在現代野生動物科學出現後的這大約60年間,大部分我們研究過的動物族群都沒有頂級捕食者,」豪爾.奎格利表示。奎格利是大貓保育團體Panthera的資深生態學家,這個團體和研究機構「克雷格海德白令吉亞南方」共同負責提頓美洲獅計畫。「在提頓和黃石地區,灰熊和美洲獅都歷經遍及全國的肉食動物消滅行動而存活下來。狼群的出現,等於是個大型野生動物實驗,重新建構了一個北美生態系。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我們能夠了解這些系統到底如何運作。」
今天,在美國本土48州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美洲獅是最常見的頂級捕食者,剩下的三分之二地區則幾乎沒有任何大型捕食性哺乳動物。到目前為止,以行蹤飄忽為註冊商標的大貓,似乎是現代社會所最能夠接受、或至少是最可以忍受的大型肉食性動物。然而,普羅大眾還是希望更清楚地了解潛在的問題。除了人身安全外,有些市郊與鄉村地區的居民還會擔心寵物的安危,牧人和農夫則擔心牲口的損失。但呼籲相關單位有所作為的最大聲浪,往往來自從事狩獵運動的人,因為美洲獅是他們獵捕有蹄動物的競爭對手,讓他們深惡痛絕。
「如果你去跟這一帶的獵人打聽,他們會告訴你,林子裡已經沒有東西好打了,」曾任狩獵巡官、現為南達科塔州希爾市市長的大衛.葛雷說。憤怒的獵人在公聽會中向州級狩獵委員提出同樣的抱怨,委員因此將2013年度美洲獅的獵捕配額提高到100隻,儘管麋鹿和鹿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游獵者的濫捕,而當地美洲獅的族群總數估計大約僅有300隻。
野生動物的管理,牽涉到科學、政治、經濟和社會傳統等相互交錯的因素。不同的地區和州都有獵殺美洲獅的相關政策,彼此之間差異極大。舉例來說,美洲獅在德州仍被歸為有害動物,人類幾乎隨時隨地可以射殺牠們。相對地,加州自1972年就禁止獵捕美洲獅,州內的美洲獅數量現在居各州之冠。但加州同時擁有充足的鹿群,也是人獅衝突發生率最低的州之一。這怎麼可能呢?
在每殺一隻美洲獅,獵人就多一些獵物的假設下,有些州每年都會以野生動物管理員認為美洲獅族群可承受的損失量為依據,撲殺數量相當的美洲獅。最常被捕殺的往往是成年雄性,因為牠們是獵人最珍視的戰利品。然而,作為體型最大、最強壯的個體,成年公獅占有最精華的地盤,並且會逼走年輕公獅,因此讓特定區域內的美洲獅限制在一定的數量之下。
華盛頓州立大學教授羅伯特.懷爾格斯和研究同仁的研究顯示,當過多大型公獅遭到殺害時,流浪的年輕公獅就會進駐這些無主之域。激烈的競爭把更多年輕雄性推向棲地邊緣,通常也就更接近人類的居住區域。同時,母獅的活動範圍也可能因此擴大,避開大量湧入的陌生公獅,以防牠們殺害幼獅。
懷爾格斯這樣總結他驚人的發現:「大量獵捕可能造成更高的美洲獅整體密度,更多獵物被捕殺,以及與人類間更頻繁的衝突——簡單說,就是與原來想達到的結果完全相反。」
懷爾格斯建議:與其提高合法獵捕量,不如以美洲獅的自然增長率(約一年14%)來設定獵捕上限。由於這個策略廣受野生生物學家的認同,或許會就此成為獵捕美洲獅的法規標準,讓這些動物更能和人類和諧共存,未來也可能應用於其他大型捕食性動物上。
對許多人而言,有巨大猛獸在野外出沒,有讓人寒毛直豎並激發我們想像的生物存在,似乎極為重要。科學家也認為這非常重要,因為在大多數生態系的發展中,大型肉食性動物都扮演關鍵角色。在大型肉食性動物缺席,狩獵運動又逐漸降溫之際,白尾鹿已經造成駕駛人的危險、園藝者的困擾,也成為散播萊姆病的壁蝨宿主。沒有捕食性動物來汰除最病弱的動物,還會導致其他寄生蟲和疾病的散播。此外,少了捕食動物抑制數量的鹿群過度啃食灌木和樹苗,也正緩慢但明確地改變北美洲部分原生林的樣貌。
沒有人主張美洲獅應該自由出沒於所有的樹林裡,但有些人也提出,為何不能讓牠們在五大湖區的州級與國家森林、紐約的阿第倫達克山脈或中部的奧札克高原等地自由活動?這些都是近幾年美洲獅曾經出沒的地方。這些大貓在明天或十年以後會是什麼處境,沒人知道,但看起來牠們很有可能持續回復族群數量。誠如豪爾.奎格利說的:「我們所見證的,是地球上最強盛的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