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Nov. 05 2015

【國家地理臺灣探險家】鄭明修×走在第一線的生態見證者

  • 【國家地理臺灣探險家】鄭明修×走在第一線的生態見證者

    【國家地理臺灣探險家】鄭明修×走在第一線的生態見證者

1
【國家地理臺灣探險家】鄭明修×走在第一線的生態見證者

【國家地理臺灣探險家】鄭明修×走在第一線的生態見證者

與鄭明修聊天就是一場探險!他是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關於海的故事可以講三天三夜:從捕魚到珊瑚礁,從潛水到水下攝影;他是臺灣唯一記錄120種槍蝦分類並研究其生態的專家,也推動龍王鯛和隆頭鸚哥魚這兩種海水魚列入保育物種;他發起籌設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他在龜山島發現怪方蟹的論文登上《自然》期刊,榮獲國際生態學重要獎項――日本的生態學琵琶湖獎。

鄭明修在澎湖縣白沙鄉長大、在港都高雄念書,接觸海的機會多,引起他對海洋的興趣。大學時趁假期回澎湖打工當漁民、抓小管,賺的錢可以資助他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然而也因此對海洋資源的枯竭與變遷感受特別強烈。最後會走上海洋保育這條路,主要是因為他做碩、博士論文時研究槍蝦的地點已經填海造陸,變成現在的淡海新市鎮……。

後來他進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目的是為了保護動物,但與其坐辦公室,他仍喜歡親自「下海」,背著氣瓶從臺灣到世界各地潛水、拍照。早年出差頻繁,一年大約一百多天都泡在海裡,平均一天就用掉四、五支氣瓶。研究室外面的走廊上,掛著兩排他的水下攝影照,無論是迷人的海底世界,或是令人不忍卒睹的海洋慘況,鄭明修說,他都是秉持著科學家的精神前往第一線記錄!

「別人下海,做魚類研究就看魚、做珊瑚研究就看珊瑚,而我是東看西看亂看,才會第一個發現澎湖海底的柱狀玄武岩牆。」好奇心驅使鄭明修走過許多無人探索的區域,對於不知道的事,他一定會追根究柢。他自創的愛海三部曲「親海」、「知海」與「護海」中,第一步就是親近海洋;第二步,則是「知道海」,鄭明修強調,推動生態保育二、三十年來,最大的心得就是:教育很重要!

AD

ads-parallax

曾痛心臺灣只有「海鮮文化」卻沒有「海洋文化」的鄭明修,二十多年來不斷演講,「最高紀錄一年可以講到100場!」雖然主題是海,但由於海洋概括承受陸上所有汙染源,因此鄭明修會從山林與河川一路講到海洋保育。

鄭明修最喜歡演講的對象是海巡署官兵和檢察官,盼他們加強取締毒、電、炸魚和違法捕魚;或者透過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舉辦海洋種子教師研習營;他同時把媒體當朋友,耐心講解海洋生態的種種;此外還不時舉辦淨海與水底攝影展等活動,多方推廣海洋生態教育。他最大的策略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努力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今年對58歲的鄭明修而言是豐收年。立法院於1月通過《海岸管理法》,有助於管制海岸開發;6月中通過《海洋委員會組織法》,終於為臺灣這個島國設置了海洋委員會,下轄海巡署、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掌理海洋總體政策。鄭明修為此感謝很多人的幫忙,其實他過去多年廣結善緣,已為今日成果種下了善因。

除了人,鄭明修也不忘與大海搏感情,去過東沙島46次的他習慣舊地重遊,因為總覺得自己有份責任感,想要回去看看當地景況;而至今他都會每年開著車,沿著臺灣的海岸線繞行一圈,探望每一位「老朋友」。回想起曾經造訪過的地方,他感性說道:「每個地方都難忘,每種生物都獨特,因為都是世界唯一!」

49歲那年獲國際生態獎之後,鄭明修感覺責任更加重大,他慶幸自己一路以來都有講真話、做對的事,「能否成功不知道,但成功不必在我,」這是鄭明修堅持至今的核心信念。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