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臺灣探險家】鄭明修×走在第一線的生態見證者
與鄭明修聊天就是一場探險!他是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關於海的故事可以講三天三夜:從捕魚到珊瑚礁,從潛水到水下攝影;他是臺灣唯一記錄120種槍蝦分類並研究其生態的專家,也推動龍王鯛和隆頭鸚哥魚這兩種海水魚列入保育物種;他發起籌設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他在龜山島發現怪方蟹的論文登上《自然》期刊,榮獲國際生態學重要獎項――日本的生態學琵琶湖獎。
鄭明修在澎湖縣白沙鄉長大、在港都高雄念書,接觸海的機會多,引起他對海洋的興趣。大學時趁假期回澎湖打工當漁民、抓小管,賺的錢可以資助他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然而也因此對海洋資源的枯竭與變遷感受特別強烈。最後會走上海洋保育這條路,主要是因為他做碩、博士論文時研究槍蝦的地點已經填海造陸,變成現在的淡海新市鎮……。
後來他進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目的是為了保護動物,但與其坐辦公室,他仍喜歡親自「下海」,背著氣瓶從臺灣到世界各地潛水、拍照。早年出差頻繁,一年大約一百多天都泡在海裡,平均一天就用掉四、五支氣瓶。研究室外面的走廊上,掛著兩排他的水下攝影照,無論是迷人的海底世界,或是令人不忍卒睹的海洋慘況,鄭明修說,他都是秉持著科學家的精神前往第一線記錄!
「別人下海,做魚類研究就看魚、做珊瑚研究就看珊瑚,而我是東看西看亂看,才會第一個發現澎湖海底的柱狀玄武岩牆。」好奇心驅使鄭明修走過許多無人探索的區域,對於不知道的事,他一定會追根究柢。他自創的愛海三部曲「親海」、「知海」與「護海」中,第一步就是親近海洋;第二步,則是「知道海」,鄭明修強調,推動生態保育二、三十年來,最大的心得就是:教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