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旅行者雜誌選出新年必遊之地,不論是波札那的奧卡凡哥三角洲或是巴西的海灘,這20處景點值得你馬上打包出發。
塞席爾
美麗與豐饒
國家地理旅行者雜誌選出新年必遊之地,不論是波札那的奧卡凡哥三角洲或是巴西的海灘,這20處景點值得你馬上打包出發。
塞席爾
美麗與豐饒
沒有什麼可以讓雪拉.馬瑟林(Sherla Mathurin)長久離開祖國塞席爾(Seychelles),就連巴林王國的富裕生活也不例外。這位巴林皇家的前御用主廚如今回到家鄉開烹飪班,利用當天親手揀選的香料、繩釣的鯛魚,以及早上現叉上岸的章魚,烹調出充滿香氣的克利歐式(creole)咖哩料理和海鮮沙拉。塞席爾顯然自有其富足之處。
塞席爾群島位於印度洋離肯亞東岸1770公里遠處,共有115個島嶼,蒼翠蓊鬱的景色就連女王都忍不住佇足停留。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就曾於1972年的出訪中途停下,造訪位於主島馬埃(Mahé)聖蘇西(Sans Souci)山路上的米遜客棧(Mission Lodge),因為她臨時起意想對著這片風景喝個英式下午茶。
六個管理森嚴的海洋國家公園成了許多瀕臨絕種動物的避風港,例如玳瑁烏龜、飛旋海豚和超過一千種的魚類。在普拉斯蘭島(Praslin island)的世界遺產馬埃谷地自然保護區(World Heritage Vallée de Mai Nature Reserve)裡,你可以找到塞席爾藍鴿和其他特有物種,看起來就像是出現在電影《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裡的生物。大葉棕櫚樹林中穿插著當地特有的海椰子樹,這種樹會產出植物界裡最巨大的果實。就如伊甸園一般,與世隔絕的塞席爾也誇耀著它的美麗。—Lola Akinmade
切薩皮克灣的丹吉爾島和史密斯島
歷史悠久且面臨危機的美國古老社區
在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下灣的中部,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交界線上,座落著兩個幾乎是互相面對著面的群落,它們有數百年的歷史,位置偏遠,如今受到許多威脅。馬里蘭州的史密斯島和維吉尼亞州的丹吉爾島都是船長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於1608年首次在地圖上標示出來的地點。史密斯島主要由威爾斯和英國移民佔據,而來自英格蘭西南地區的移民則較偏好丹吉爾島。這兩個島上的居民都仍保留著獨特的「遺俗方言」,那是由他們的祖先流傳下來,因孤立而得以保留的語言。將近200年來,此地的漁夫都靠著灣區的牡蠣、螃蟹和魚類維生。他們的家族姓氏在整個島上迴響:史密斯島上的艾文思(Evans)和泰勒(Tyler)家族;丹吉爾島上則有帕克斯(Parks)、普魯特(Pruitt)和克羅克特(Crockett)家族。
跟美國大陸比較起來,這兒的生活步調很慢、很安靜。雖然有固定的渡輪來往,依然與世隔絕:店家很少,幾乎沒有車子,也沒有酒吧(丹吉爾島和史密斯島上都禁酒)。這裡的島民十分剛強、獨立:丹吉爾島的居民因為反對蓄奴而拒絕加入邦聯,而史密斯島上的羅德角(Rhodes Point)則曾被稱為「盜賊角」,該區的海盜就曾以此為基地。
遊客可以徒步、騎自行車(島上有自行車出租服務)或乘船遊島。這兩座島都有一些民宿可供旅客過夜,而且他們都以當地獨特的飲食為傲。「史密斯島蛋糕」這種千層蛋糕是馬里蘭州的官方甜點,而丹吉爾島則名正言順地自詡為全國「軟殼蟹之都」。由於海岸低窪,而且不斷受到海水侵蝕和風暴沖刷,這兩個多沼澤、「被時間遺忘的島嶼」恐怕真的來日不多了。然而島上的居民仍勉力想撐下去,他們盡其所能地緊緊抓著那單薄、脆弱的家園。—Stephen Blakely
聖地牙哥/提華納
最酷的邊界通道
這是兩座城市的故事,這兩座城市由西半球最繁忙的陸路跨界通道隔開。一邊是聖地牙哥,它擁有長約113公里的沙岸、一座前瞻的動物園、贏得東尼獎的戲院,以及南加州的天氣。另一邊的南方27公里遠處則是提華納,這是一座由毒梟占據了數十年的墨西哥城市。然而當聖地牙哥變得更國際、更多元,人口與之相當的提華納正在翻開新的一頁。毒品仍不斷往北流通,但販毒集團暴力事件已逐漸減少,遊客也多了起來。聖地牙哥注意到了這點:聖地牙哥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始展覽國境之南畫家的作品,例如亞爾瓦多.布蘭卡特(Alvaro Blancarte),而且每年也舉辦兩次前往提華納參觀藝術工作室與畫廊的活動。《紐約時報》曾在餐廳「任務19」(Misión 19)中以提華納主廚哈維爾.普拉森西亞(JavierPlascencia)的「下加州與墨西哥融合料理」宴請賓客。七月時,普拉森西亞在聖地牙哥的小義大利區開了一家名為雷茲短工廚房(Bracero Cocina de Raiz)的餐廳。「通過邊界後,你會完全顛覆你的想法,」普拉森西亞說道,為了看管他的餐廳,他每週都要穿越邊界好幾次,「我們能同時住在兩種文化環境裡,真是非常幸運的事。」—David Swanson
烏拉圭
不引人注目的南美洲
低調的烏拉圭最近受到不少關注,這都要感謝何塞.穆希卡(José Mujica)的另類作風,他在2010至2015年間出任總統,而且住在泥土路上一間搖搖欲墜的屋子裡,並他把大部分的薪水都捐給了慈善機構。這些關注的確很有道理:烏拉圭是南美洲第二小的國家,與鄰近的大國巴西和阿根廷相比似乎是小巫見大巫,但它卻是一塊安穩的綠洲。
對時尚念念不忘的國際旅客占據了埃斯特角城(Punta del Este)的海灘、豪華旅館和藝廊。東邊的溼地一路沿著大西洋岸延伸至巴西,這是著名的東方溼地生物圈保護區(Bañadosdel Este Biosphere Reserve),超過一百種鳥類棲息於此。此外這兒也有被列為世界遺產,十七世紀的小鎮科洛尼亞.德爾.沙加緬度(Colonia del Sacramento),這個古老城鎮融合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建築風格。
烏拉圭人口為330萬人左右,其中約半數都居住在蒙特維多(Montevideo)。「這是拉丁美洲最沉靜的首都,你可以沿著普拉塔河(Plata River)漫步,或走進古董博物館裡參觀。」小說家兼電影製作人卡洛琳娜.狄.羅柏提斯(Carolina De Robertis)說道。著名景點包括了殖民風格的舊城(Old Town),還有狂歡節博物館(Museo del Carnaval)。烏拉圭也許永遠無法逃離鄰近國家的陰影,但既然他們的紙幣上印著的是藝術家、作家,而非將軍和上將,這個國家一定也有一些美好的事物。—Wayne Bernhardson
加拿大的溫尼伯市
草原中的小光輝
曼尼托巴省(Manitoba)的首府溫尼伯市(Winnipeg)通常不會進入所謂「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的旅遊地點清單。這個多重文化、語言的都市住有80萬居民,當地人熱情地以皮格市(Peg)稱呼這個城市。溫尼伯市在2014年突然躍上國際舞台,因為加拿大人權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for Human Rights)在此開張。而去年夏天國際足球總會舉辦的女子世界盃也曾在這兒進行賽事。
溫尼伯市位居加拿大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之間的中繼站,它是橫跨加拿大鐵路和公路的哨站;熱愛北極熊和白鯨的人都知道就是從這裡出發,向北前往邱吉爾港(Churchill)。然而這個樸實的草原都市已證明了,它絕對不只有從火車車窗向外望一眼的價值而已。
溫尼伯市內橫跨30街區的交換區(Exchange District)充滿了音樂表演廳、藝廊、餐廳和精品店。這裡冬天的溫度惡名昭彰,寒冷刺骨,但仍無法阻止溫尼伯人在結凍的紅河(RedRiver)上溜冰,向年度暖屋設計比賽(annual warming-hut competition)的贏家喝采,也無法阻止他們前往溫尼伯市的法國區聖博尼費斯(St. Boniface)參加「旅者節」(Festival duVoyageur),這只是該市眾多節慶中的一個。「我愛皮格市,」曼尼托巴博物館的助理瑪蒂娜.哈契森(Martina Hutchison)說,「但我不想太過吹噓,因為我不希望它變得更受注目。」—Kimberley Lovato
南喬治亞島
南大西洋的野生王國
岩灘上,數十萬隻嘈雜的國王企鵝聚集在草叢堆間,形成一片黑白點相間的景象。在企鵝四周,小毛皮海獅吠叫著、兩噸重的象海豹邊走邊發出劈啪聲,信天翁飛過灰色懸崖巡邏著,冰河的邊緣探入海洋。
歡迎來到南喬治亞島。這個島嶼從阿根廷烏斯懷亞(Ushuaia)以東2092公里遠處的南大西洋冒出來,一直延伸160公里。「這個景象帶來的感官刺激實在太大了。」艾利克.韋麥伊斯特(Eric Wehrmeister)說道,他是國家地理探險遊輪(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上林布來德(Lindblad)旅行公司的攝影師,這艘郵輪是少數會造訪這個偏遠島嶼的客輪。在一百年前,探險家恩斯特‧薛克頓(Ernest Shackleton)和他的船員遭遇船難,南喬治亞島成了他們的應許之地,他們乘著救生艇,橫越地表上最荒涼的海域1287公里後,抵達此地求援。
這片英國海外領土仍然只能以船隻抵達,從烏斯懷亞出發的五天渡輪行程十分艱辛,就算是夏天的溫度也只有攝氏零下6.6度。但只要有勇氣搭乘,你就能見到人類未竟的山峰、稀有的鯨魚(例如長鬚鯨與藍鯨的混種),以及充滿好奇心、齊腰高的企鵝。少有地方能像此地一樣,仍能保有當初薛克頓等探險家在努力填滿地圖時,那般荒野的模樣。—Kate Siber
編譯:鄭方逸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