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型鬼蝠魟比想像中還要不喜歡長途遷徙,新發現將大幅影響保育方針。
看來人類可不是在自然界中唯一一個厭倦通勤的物種,新的研究顯示即便是生活在開放海域的鬼蝠魟,也樂於待在某些區域勝過長途跋涉。
經過多年的追蹤資料、組織樣本採集與基因檢測,新的研究成果推翻了過去對這種神秘巨魚生活型態的認知,同時也凸顯了面對過漁威脅的保育處境。
大洋型鬼蝠魟比想像中還要不喜歡長途遷徙,新發現將大幅影響保育方針。
看來人類可不是在自然界中唯一一個厭倦通勤的物種,新的研究顯示即便是生活在開放海域的鬼蝠魟,也樂於待在某些區域勝過長途跋涉。
經過多年的追蹤資料、組織樣本採集與基因檢測,新的研究成果推翻了過去對這種神秘巨魚生活型態的認知,同時也凸顯了面對過漁威脅的保育處境。
鬼蝠魟屬(Manta)轄下有兩個物種,一種是珊瑚礁型的阿氏前口蝠鱝(Manta alfredi, reef manta ray),另一種則是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 oceanic manta ray);大洋型鬼蝠魟展翼最大可達七米,重達兩公噸,相較之下只能達到5.5公尺的珊瑚礁型鬼蝠魟可就嬌小了些。不過二者都是藉由濾食來獲取食物,張開大嘴過濾海水中浮游生物、魚卵與磷蝦等等,偶爾遇到小魚也是不會放過加菜的機會呢。
另一個也在蝠魟亞科(Mobulinae)轄下,很容易跟鬼蝠魟搞混的則是蝠鱝屬(Mobula, 鱝音同奮),兩方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鬼蝠魟的嘴巴開口朝向身體前方(Terminal Mouth),蝠鱝的嘴巴開口則是朝向腹面(Ventral Mouth)。
如同鬚鯨或是鯨鯊這樣的遠洋濾食者一般,長期以來科學家始終認為大洋型鬼蝠魟會隨著食物分布到處遷徙,在全球海域漫遊數千公里,過去甚至有文件記錄到有鬼蝠魟一口氣來了場數百公里的旅程。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喬許.史都華(Josh Stewart),同時也是聖地牙哥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博士後研究生,在訪談時提到:「我們原本假設牠們的行為跟那些大型遠洋物種相同。」
不過當史都華與同事利用衛星追蹤在墨西哥與印尼標記好的18隻鬼蝠魟六個月之後,他們發現情況跟原本假設可說是大相逕庭──鬼蝠魟真正的生活圈小多了。
這份發表在《生物保育》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的衛星追蹤資料指出,每一個觀測點所記錄到的鬼蝠魟,約九成五的時間,活動範圍幾乎不會超過220平方公里的區域海域。舉例來說,在墨西哥太平洋側離岸約600公里的雷維利亞希赫多群島(Revillagigedo Islands)附近所標記的一群鬼蝠魟,從來不曾試圖靠近或者遠離海岸。
而在研究人員分析從已標記鬼蝠魟身上採取微量肌肉組織後發現,不同地域的鬼蝠魟有著個別的遺傳結構與飲食習慣,一舉推翻了過去認為不同亞群的鬼蝠魟會到處遷徙交流與雜交的說法,現在看來長途旅行對鬼蝠魟而言反而較為罕見,而且即便遠行也不會與其他族群基因交流。
法國歐洲大學海洋研究所(Institut Universitaire Européen de la Mer)的鬼蝠魟專家───莉迪.庫蒂里耶(Lydie Couturier)雖未參與此次研究,不過對於這個結果依然深感震驚:「這實在太驚人了,尤其是墨西哥不同族群間的重疊程度竟然低於預期。」
對鬼蝠魟來說,比起旅行還是宅在家最棒了:科學家發現大洋型鬼蝠魟(Manta birostris, oceanic manta rays)通常生活於當地且彼此獨立的亞群(subpopulation)之中,換言之「小家庭」的概念才更貼近鬼蝠魟自然情況下的實情,有鑑於此,保育人員需要改變當前的保育策略來符合這樣的生物特性。
庫蒂里耶與史都華指出,這份研究結果對於鬼蝠魟保育現況有著重大影響。鬼蝠魟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中屬於易危物種(Vulnerable),也就是在中期內如果狀況沒有改善,就很有可能邁入滅絕。而鬼蝠魟的主要危機其來有二,包含了漁業混獲(bycatch,也就是誤捕)與為了取得鰓板(gill plates)製成中藥而蓄意捕撈。
【編按: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情況在台灣與其他地區比例並不相同。
東南亞與南亞傳統上原本就有食用蝠魟肉的習慣,同時也會利用皮革與油脂修補船隻,然而傳統漁獵尚在蝠魟可以負擔的利用範圍之內。但近十年來謠傳鰓板能作為中藥治癌抗煞,因此中國對於鰓板的需求大幅提升,利之所趨促使了其他國家蓄意獵捕蝠魟輸往廣東,好比斯里蘭卡、印度、祕魯、印尼與中國就是獵捕蝠魟前五大國,佔了95%的蝠魟漁獵總量。這使得原本就因為1960年代始漁具進步而飽受漁獵壓力的蝠魟數量巨幅下降,在許多海域甚至消失無蹤。
除此之外,一如所有軟骨魚面臨的獵捕危機,在魚翅以外,軟骨亦被提煉出硫酸軟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 ),搭配葡萄糖胺一同做成保健食品銷往日本與歐美各國。
而在台灣的漁業現況裡,蝠魟並不是目標魚種,因此絕大多數所見獵捕上岸的蝠魟多是因為誤觸獵捕其他魚類所用如流網、圍網或定置網等網具,發現時通常已經死亡,基於不浪費的心態運回港口加減賣,魚肉打碎作為養殖業飼料,最有市場價值的鰓板反而常被棄置。】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