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看起來跟人類大不同,但嗑起搖頭丸來,可能也跟人類一樣ㄎㄧㄤ?
如果給予章魚俗稱為「搖頭丸」的3,4-亞甲基雙氧甲基安非他命,會發生什麼事?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的研究,這種頭足類動物對搖頭丸的反應跟人類很相似,所以他們認為,人類腦部與章魚腦部在某些社交行為上有相同的運作方式。
但將改變情緒的藥物給予毫無防備的章魚,真的沒問題嗎?而我們在研究與人類親緣關係極遠的動物時,這項實驗又提供了什麼知識呢?
章魚看起來跟人類大不同,但嗑起搖頭丸來,可能也跟人類一樣ㄎㄧㄤ?
如果給予章魚俗稱為「搖頭丸」的3,4-亞甲基雙氧甲基安非他命,會發生什麼事?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的研究,這種頭足類動物對搖頭丸的反應跟人類很相似,所以他們認為,人類腦部與章魚腦部在某些社交行為上有相同的運作方式。
但將改變情緒的藥物給予毫無防備的章魚,真的沒問題嗎?而我們在研究與人類親緣關係極遠的動物時,這項實驗又提供了什麼知識呢?
大約三年前,科學家解開了加州雙斑蛸的基因體密碼。比對人類與加州雙斑蛸基因序列的後續研究發現,即使人類於5億年前在演化上就跟章魚分道揚鑣,但兩者仍有某些部分的基因密碼是相同的。相同的基因密碼牽涉到與社交行為相關的特定神經傳導物質,而神經傳導物質是在神經元之間發送訊號的腦部化學物質。
為了測試這種相似性是否會發揮作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團隊將搖頭丸給予四隻加州雙斑蛸,我們已知這種動物非常孤僻。不出所料,搖頭丸放鬆這些動物原有的拘謹,使牠們更露骨地表達感情。
此研究的通訊作者古兒.多蘭(Gül Dölen)說,牠們跟隔壁籠子裡的章魚互動時,「常會擁抱那個籠子,並將口部放在籠子上」。多蘭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這跟人類對MDMA的反應非常相似,他們也會時常觸碰彼此。」
該研究於本週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顯示即使人類與頭足類在很久以前就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但我們腦部掌管社交行為的地方,仍有部分相同。
多蘭對章魚的興趣不僅是牠們對MDMA的可能反應。比起地球上其他動物,這種無脊椎動物與蝸牛的血緣關係更親近,而且牠們出人意料地聰明。章魚不時會逃出水族館水缸、吃掉同一個魚缸裡的動物,或是用力把石頭砸向玻璃,把玻璃缸打破。
章魚雖然跟人類非常不同,因為牠們不像哺乳類一樣有大腦皮質,但仍然能表現出驚人的認知能力。
「這有點像研究外星人智慧。」多蘭說:「這項研究可能讓我們更了解建立進行複雜認知行為的神經系統所需要遵循的『規則』,而不會讓我們陷入研究腦部組織中,因為那反而不是重點。」
多蘭說,研究這種演化樹另一端的物種時,也能顯示肢體再生與偽裝等令人讚歎的行為背後的機制,這有助於讓機器人學與組織工程領域迸出新火花。章魚還有其他神奇之處:章魚攜帶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但牠們仍能進行自閉症人類患者無法做的事。此外,雖然有些章魚繁殖一次就死亡,但有些章魚卻能繁殖許多次,這能讓我們更了解老化。
該研究浮現出一個問題:將派對藥物給予海洋無脊椎動物是不是好主意?幾位生物倫理學家告訴國家地理,只要動物受到人道對待,包括監測是否出現壓力表徵,如果出現的話就要立即停止實驗,而且也不要讓牠們太常接觸藥物而上癮,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或許就沒問題。
↑↑↑↑↑章魚偷吃片。章魚想偷吃漁獲卻被漁夫發現,牠究竟會變成章魚丸子,還是會逃出生天呢?
德州休士頓貝勒醫學院的醫學倫理學家珍妮佛.布魯門索-巴比(Jennifer Blumenthal-Barby)說:「主要的倫理議題是不要讓章魚感到痛苦。」
布魯門索-巴比補充說,搖頭丸被稱為「令人感覺歡快」的藥物。「從牠們的行為來看,牠們對搖頭丸的感受似乎與人類相似。」
帝博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克雷格.庫魯格曼(Craig Klugman)認為,「意圖」是重點,他說:「或許最重要的是,研究需要有個目標,像是希望產生有助於獸醫學或人類醫學的某種成果。」
多蘭說,雖然歐洲當局在12年前就將頭足類試驗管理,提升到與脊椎動物相同的層次,但在美國,管理章魚試驗的規定與昆蟲、蚯蚓試驗相同。
多蘭提到,她的實驗室進行章魚實驗的準則與小鼠實驗相同。她指出,特別有趣的是,受試章魚被送回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魚缸後,牠們就開始繁殖。此外,章魚噴墨汁是受到壓力的徵兆,而多蘭的受試章魚完全沒有噴出墨汁。
「我也應該要說,章魚在許多地方都被當作食物。」多蘭說:「我能告訴你,就算是在研究中最具侵入性的操作,牠們所獲得的照顧,也依然會比被當作食物時受到的更好。」
撰文:Lori Cuthbert
編譯:涂瑋瑛
延伸閱讀>>「不要一次吃太大口!」首次發現海豚被章魚噎死 / 章魚墨汁成分為何?
(本文的網頁首圖Photo Credit : Foodista, via Flickr, CC BY 2.0)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