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一間動物園裡,這隻31歲的母犀牛之死,描繪出白犀牛北方亞種的淒涼景況。
7月27日,一隻名叫娜比雷的北方白犀牛死於捷克的一間動物園後,這個白犀牛亞種在世界上就僅剩四隻了。牠們的前景淒涼:其中只有一隻是公的,而42歲的牠已不能再繁殖了。
這隻31歲的母犀牛死於德武爾‧克拉洛維動物園(Dvůr Králové Zoo),園方發出聲明表示,母犀牛的死因是大塊囊腫破裂後感染併發症。一般認為白犀牛可以活到40或50歲。
「這是一個嚴重的損失,」動物園園長切米索‧拉巴斯(Přemysl Rabas)在聲明中說道。「牠所屬的物種正處於滅絕邊緣。」
其餘的北方白犀牛全都處於圈養中,包括一隻在聖地牙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的母犀牛,另有兩隻母犀牛和一隻公的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
白犀牛的數量驟降
根據非營利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亞洲和非洲的犀牛族群數十年以來飽受盜獵之苦,而盜獵主要是對犀牛角需求的刺激所致,犀牛角是許多傳統亞洲藥材中的重要成分。另外,棲地流失也是牠們死亡的原因。(查看國際非法犀牛角貿易地圖)
白犀牛北方亞種曾穩健地生存在中非各地,族群分布從查德南部到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年,牠們的數量超過2000隻,其後開始銳減,到了1984年僅剩15隻。
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African Wildlife Foundation)的發言人凱絲琳•蓋瑞根(Kathleen Garrigan)說,南方白犀牛就像牠們的北方親戚一樣,先前也曾歷經數量衰減,到了世紀之交僅有少數存活。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是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致力於保護非洲動物的組織。
南非政府對於保育所付出的努力,幫助了這個白犀牛亞種回升到大約2萬隻的健全數量。蓋瑞根說,這些努力包括交配繁殖和重新安置犀牛,以及開放受到管制的運動式狩獵,這促使了地主們投身照料犀牛。
但是北方白犀牛就沒那麼幸運了。這個亞種「就這麼消失在我們的眼前,」蓋瑞根說,「而我們發現時已經太遲了。」
最後的努力
總共只有四隻北白犀在圈養的環境中出生,娜比雷是其中一隻,而繁殖增產的難度一直都很高。
自然繁殖已不再是選項,因為僅存的北白犀中,三隻已年邁,一隻則患有子宮疾病,不太可能孕育小犀牛。因此,在實驗室裡進行試管受精,就成為保育白犀牛北方亞種的最後一線希望。
娜比雷生前曾得過嚴重的子宮囊腫,科學家在牠活著的時候,試過一次從牠健康的左側卵巢收集卵子,但卻徒勞無功。
娜比雷死後,動物園專家立即取出那個卵巢,送到義大利一間專門實驗室,做進一步的研究和繁殖工作。
另一個可以保存部分北白犀遺傳物質的選項,是讓僅存的母北白犀與公南白犀交配。
「每個人確實都在尋找新的方案,」蓋瑞根說。
總之,娜比雷之死「提醒我們去審視外面的其他物種,」她說,「並且加倍努力,以確保牠們能活下去。」
撰文:Maya Wei-Haas, National Geographic(在Twitter上關注作者)
編譯:居芮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