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Sep. 01 2016

人口增長帶動古印第安人開始務農

  • 人口增長帶動古印第安人開始務農

    人口增長帶動古印第安人開始務農

1

在世界多處獨立起源的農業

提到「農業的起源」,許多人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大概是「肥沃月灣(Fertile Crescent)」。這個位於中東的農業起源地,生產方式大概在12000年前轉型為農業,公認是世界最早的農業社會,以小麥、大麥為代表。另一個知名的農業中心是東亞,位於如今中國的長江流域,在9000年前左右,首度出現馴化的稻米。

世界各地的農業起源中心。(圖片來源

 

 

中東與東亞的地理距離很遠,農業剛開始發展時的農作物也截然不同,可以確定農業在這兩地是獨立起源。然而除了中東與東亞這兩個年代較早,為人熟悉的農業起源地外,其他好幾個地方,例如非洲與新幾內亞的人類族群,之後也各自開發出種類繁多的農作物。

這些農業獨立起源的中心遍佈世界各地,加上隨後由中心向周圍的傳播,使得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人,在數千年前都已經邁入各種農業社會,只是很多農夫種的不是麥或稻,而是芋頭或珍珠粟(Pennisetum glaucum)等等作物。美洲跟舊大陸相比,位於海的另一邊,古代的美洲居民也獨自馴化了他們自己的植物,發展出農業,而且不只一次。

南美洲的農業起源地是靠近大平洋的安地斯地區,這裡有過最有名的古代政治體是印加帝國,但遠比印加帝國的年代更早,這一帶就已經住了不少人。美洲另一個農業中心是中部美洲(Mesoamerica),此處以馬雅城邦與阿茲特克帝國聞名於世,不過比馬雅的年代更早以前,中部美洲就已經發展出成熟的農業。現在世上的主要農作物,馬鈴薯、玉米、番薯、花生等等,最初都是由中或南美洲原住民的祖先馴化而成。

北美洲東部,是目前能確認的另一個農業起源中心,這塊土地曾經歷過相當獨特的農業化歷程[1]。

北美東部漫長的小農奮鬥史

身為農業中心的中部美洲,與北美洲西部距離較近,交流較為密切,但對距離遙遠的北美洲東部影響就比較小、也比較遲。這裡北美洲東部指的是,以現在美國的密蘇里、伊利諾、西維吉尼亞、俄亥俄、肯塔基、田納西,以及阿肯色州為核心,加上周圍幾州(如密西西比與坎薩斯州)部分領土的一大塊地區,在這一帶發展出的農業,有個特殊的稱呼叫作「Eastern Agricultural Complex(東部農業叢)」[2]。

北美洲東方的東部農業文化叢,與區域內的遺址位置。(圖片來源

 

農業誕生以前的人群,依靠的生產方式是採集與狩獵,而農業的開始,始於植物的馴化。然而一群人,把一種植物成功馴化為農作物,這群人就此邁入農業社會了嗎?事情多半沒有這麼簡單。一群人的生活方式,要從採集狩獵轉型為農業社會,不是一朝一夕,人群開始耕種以後,也不必然從此100%只依賴農業。美洲東部農業文化叢的興起,與4種主要的農作物息息相關,這4種作物卻不是同時,甚至也很可能,不是在同地誕生。

整個廣大的北美東部,值得紀念的第一種馴化植物西葫蘆(Cucurbita pepo ssp. ovifera)出現在5025年前,地點是位於現在密蘇里州的Phillips Spring遺址;第二種則是4840年前,田納西州的Hayes遺址發現的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var. macrocarpus);接著在伊利諾州的Napoleon Hollow遺址,距今4400年時首度出現這個地區的另一種菊科農作物marshelder (Iva annua var. macrocarpa)……

等等,相隔數百年的三個遺址,每個遺址各自只出現一種馴化植物,連湊一份營養午餐都不夠,這樣真的能稱作「農業社會」嗎?

北美洲最有代表性的農作物向日葵,曾一度被誤認為香蕉。(圖片來源

 

很明顯,北美東部儘管早在5000多年前就出現第一種馴化植物,農業發展卻不是一步到位。由已知考古證據看來,要等到距今3800年前,位於現在伊利諾州的Riverton遺址,才有了看起來比較成熟的農業生產,這個遺址不但首度湊滿之前的三種作物,還發現了東部農業叢的第四種作物北藜麥(Chenopodium berlandieri)。

隨後三處遺址,也就是肯塔基州3700年前的Cloudsplitter,與3640年前的Newt Kindigenash rockshelters,加上阿肯色州3400年前的Marble Bluff,都是四種作物共存,事已至此,考古學家才認為東部農業叢正式建構完成,這時離第一種馴化植物的出現,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了。

人口壓力驅使自耕農誕生

生產方式由採集狩獵轉變為農業,勢必伴隨生活形態的轉型,改變不可謂不大。北美洲東部的居民,當初為什麼開始馴化植物,改行務農?

北美洲東部原住民的祖先成為自耕農的原因,有兩個假說試圖解釋。一個說法認為,當初是族群先成長,造成食物短缺,因此當時的居民開始馴化本來就有在採集的植物,希望提供更多糧食。另一個觀點則認為,馴化事件與缺糧無關,而是富有實驗精神的人們,想要更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成果。

 

由考古挖掘獲得各年代的樣本,估計15000年來的族群數目消長。(圖片來源

 

顯然人口多寡,是回答北美農業起源問題的關鍵。最近一個研究搜集了當地3750件樣本的定年結果,假如某個年代的樣本較多,很可能等於那個時期的人口也多。從15000年前以來,比較各年代樣本數目後可以推論,北美東部大概經歷過6次較為明顯的族群增減,其中介於5200到6900年前這段期間,族群數量大約成長了兩倍[3]。

由樣本估計法看來,從東部農業叢正式出現以後,美洲東部的人口成長幅度前所未有的高,直到後來悲劇性的碰上歐洲來客為止,然而早在農業發展成熟的一兩千年前,當地人口就已經先默默的成長了兩倍。這項發現有力地支持,當年的人是面臨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的壓力,才開始馴化熟悉的植物成為農作物的論點。畢竟,餓的話一個便當吃不飽,光靠採集狩獵,大概沒辦法再吃第二個。

由這個研究看來,北美洲的農業起源受到人口增長的影響,不過論文最後特別提到,不是每個農業起源地都會是一樣的模式,作者指出,與馴化生物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是資源供給與需求間的不平衡。北美東部的情況是人口先增加,導致資源不足,但在別的地方,也許是族群量不變,但資源先枯竭,這些改變都能驅使人類開始馴化生物,應付危機。

 

參考資料:

  1. Smith, B. D., & Yarnell, R. A. (2009). Initial formation of an indigenous crop complex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at 3800 BP.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16), 6561-6566.
  2. Population boom preceded early farming
  3. Weitzel, E. M., & Codding, B. F. (2016). Population growth as a driver of initial domestication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Open Science, 3(8), 160319.

撰文:寒波(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同名粉絲團,歡迎參觀、拍打、與餵食)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