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研究了馬雅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牙齒和骨頭,結果顯示這些動物是從遙遠地區運過來的,而且在儀式性獻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瓜地馬拉一處有3000年歷史的馬雅遺址所發現的骨頭和牙齒,提供了美洲在動物交易與管理方面最早的證據之一。這項發現顯示,獻祭圈養動物的儀式,可能在馬雅社會的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關注之處:
在餵飽成長中的城市與社會方面,馴養動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方說,早在約9000年前,歐洲和亞洲就已經有文化開始飼養豬之類的動物當食物。
學者研究了馬雅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牙齒和骨頭,結果顯示這些動物是從遙遠地區運過來的,而且在儀式性獻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瓜地馬拉一處有3000年歷史的馬雅遺址所發現的骨頭和牙齒,提供了美洲在動物交易與管理方面最早的證據之一。這項發現顯示,獻祭圈養動物的儀式,可能在馬雅社會的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餵飽成長中的城市與社會方面,馴養動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方說,早在約9000年前,歐洲和亞洲就已經有文化開始飼養豬之類的動物當食物。
不過遠古時代的中美洲卻並非如此,證據顯示,像馬雅人這樣的族群會馴化植物,但他們養的動物卻很少,大部分都是狗和火雞。既然沒有隨著動物經營管理一起發展的經濟與政治活動,馬雅社會是如何發展的呢?
在3/19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的研究報告中,學者檢驗了在瓜地馬拉賽依巴爾發掘出來的骨頭和牙齒。這處遺址提供了某些關於最早馬雅儀式活動的證據。他們在賽依巴爾中央廣場周圍區域發現了貓狗的骨頭跟牙齒,而這個廣場的歷史可追溯到前古典期(公元前700-350年)中期。這比之前發現的馬雅動物經營管理方面的證據早了好幾個世紀。
學者測試了這些遺骸,以確定不同同位素(Isotope)的濃度。若是碳同位素濃度較高,則指向該動物活著時吃了很多馴化玉米(或吃的是吃玉米的動物),若碳同位素濃度較低,則表示這動物吃了較多野生植物。
這項分析顯示,所有犬隻遺骸的碳同位素濃度都很高,顯示牠們被餵食了以玉米為主的食物。有一具可能是美洲豹的大型貓科動物遺骸,經過分析後顯示也是吃了類似的食物。(在賽依巴爾較晚期發掘層找到的其他貓科動物遺骸,吃的則指向為當地叢林中的動物)。
同位素特徵同時也顯示,46副動物骸骨中有44個屬於當地出生的動物,其他兩具狗骸骨則來自一處遠離賽依巴爾,比較乾燥的山區地帶。這其中有一隻來自他處的犬隻與那隻大貓是被丟在賽依巴爾儀式中心建築物下面的坑裡,而這處中心約建於公元前400年。
結果顯示,這些動物被用於儀式活動的時間,是發生在賽依巴爾成為地區政治力量中心的時期。所以既然馬雅在農業方面並未大量利用動物,那麼他們買進,並積極飼養供儀式使用的動物,必定能促進經濟成長及政治發展。這在馬雅文明的發展方面很可能也有重要的影響,學者推測。
「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動物經營管理和城市的發展關係非常密切。」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史密森熱帶研究中心(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考古學家艾希莉.夏普(Ashley Sharpe)說,「但在美洲,住民飼養動物主要是為了儀式用途。城市的成長似乎並不一定跟動物飼養產業直接相關。」
撰文:Kristin Romey
編譯:鍾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