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探險家住過的木屋經過修復,回到了20世紀初最早有人前往南極洲探險時的原貌,連威士忌也留在原處。
南極探險家當年在這個地球上最寒冷、最乾燥、風也最強烈的地方蓋起房屋後過了大約100年,現代的修復師將這些房屋當中的四棟加以整修,讓它們看起來就和在當初的全盛時期一樣。
這四棟小木屋位於南極洲的羅斯島,當年曾經是著名英國探險家薛克頓(Ernest Shackleton)與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以及他們團隊的庇護所。他們在20世紀初期所領導的遠征隊是最早探索並研究世界最南大陸的隊伍。四棟木屋包括薛克頓在羅伊茲角(Cape Royds)那棟十公尺長的「寧錄號」小屋,工人在屋裡找到了儲備的威士忌和白蘭地;1907年「寧錄號」遠征期間,遠征隊員曾靠這些酒來提神壯膽。另一棟「發現號」小屋位於埃文斯角(Cape Evans),長15公尺,在那個年代是南極洲最大的建築。屋裡有一本之前從未曝光的李維克(George Murray Levick)親筆手札,他是史考特於1910年到1913年所帶領的「發現號」遠征隊成員。
紐西蘭的「南極遺產信託」(Antarctic Heritage Trust)決定向那些早年的探險家致敬,方法是讓這些在1940年代遭到遺棄的建築「重返那段英勇不凡的探險年代畫下句點的時候——大概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導的修復師Gordon Macdonald表示。
專家靠著歷史照片與文獻的幫助,花費十年的時間才將因為滲水、年代久遠、以及被棄置在地球上極度嚴峻的環境中而毀壞的木屋完整保存下來。「這些房屋能捱過一個世紀,實在是非常幸運——它們應該根本耐不住的,」Macdonald說。
關上水龍頭
這些以預製構件組建而成的小屋,材料多半來自倫敦,以當年的標準而言建造得很好,也很用心,但用的是廉價建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小屋被棄置了大約30年,幾乎埋沒在雪中。1960年代,來自紐西蘭的志工修補破洞、在屋頂釘上條板,再以防水布覆蓋小屋以免雪落入裡面。很幸運地,極度寒冷的天氣將小屋裡的許多文物——報紙、科學儀器、家具、裝罐的食物、甚至有個填充企鵝玩偶——保存在原來的位置。
「那真是非凡的先見之明——如果他們沒有這樣做,那些文物就不會保存下來了,」Macdonald說。
最近這次修復工作於2005年展開,工作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關上水龍頭,」他表示。
幾十年下來,那些木造小屋都被積雪堆成了雪堤。夏天時,小屋偏深的顏色會使得周圍的雪溫度升高,導致融化後的水滲入角落與縫隙,進而在小屋中創造出一個潮溼的環境,這是最適合黴菌和真菌生長的棲地。
此外,滲進去的水會重新結冰,而且會累積擴大,把牆壁與接合點撐開,造成結構上的損傷。
為了解決水所造成的影響,Macdonald和他的團隊安裝了防水屋頂,並且在牆壁底部與永凍層(一層冰凍的土壤層)之間加上了防水膜,以防止地下水滲入。在牆上較高的地方,修復團隊則加上了半透水層,它能防止水進入小屋裡,但裡面的溼氣可以排出,讓小屋得以呼吸。
為了進行這些工作,修復團隊需要將木屋拆解後再重組,每次施工都必須在現場住上八週,而且只能在夏季天氣較為宜人的短暫期間工作。
「我們簡直是把發現號小屋的每一塊木板和每一根釘子都拆掉了,」Macdonald說。修復團隊也必須除去存在於木屋裡的水和冰,他們為此設計了可以收集潮溼溫暖的空氣、並以輸送管將其排出的特殊機器。
為何要拯救小屋?
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呢?誠如Macdonald所言,「這可是在世界盡頭的幾棟簡陋到不行的小屋子上耗費極大的精力。」
的確,南極遺產信託的策畫人員也問過同樣的問題,也考慮過處理這些小屋的其他選項,例如用圓頂將它們包圍起來,或者把它們遷到博物館中。最後每個人的結論都一樣。「這些房屋留在原地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最發人深省的,」所以應該被保存在南極的冰天雪地裡。
「想到先人利用這些基礎設施達到了那樣的偉大成就,令人深感自身的渺小——基本上就是這一點說服了修復計畫團隊,讓小屋原地保留。」
Macdonald及其他參與者希望他們所做的工作能讓這些小屋吸引訪客前來參觀(南極洲是日漸熱門的旅遊地點),並且「幫助述說勇敢探索、冒險犯難的事蹟,以及鼓舞未來的世代。」
撰文:Christine Dell’Amore, National Geographic
編譯:向淑容
Christin Dell’Amore是《南極》一書的作者。您可以在Twitter及Google+上關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