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間,風化侵蝕和土壤劣化使得地球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可耕地。中國對抗沙漠化的努力成果好壞參半。
每年4月,像巴音特格德勒一樣的牧民會在戈壁沙漠種植玉米,若玉米存活下來,就能在10月收成。4月也是沙塵暴的高峰季節,沙塵暴是沙漠化(良好的可耕地變成沙漠)的結果,狂烈的沙塵暴一個月可能會發生三至十次,摧毀作物並破壞基礎建設。
巴音特格德勒住在中國內蒙古的騰格里沙漠,地屬戈壁南緣。頻率與強度逐漸增加的沙塵暴迫使他和其他以此地為家的牧民面臨抉擇:留下來,繼續試著勉力維生,或者搬進城市,加入氣候難民的行列。
「這就像最近的電影《星際效應》的開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鋒說道;《星際效應》是2014年的電影,描繪地球因為環境災難而愈來愈難生存。「到處都是強風吹來的沙子,連(建築物)裡頭也是。」
王鋒補充說,其實這部電影製作時曾訪問1980至1990年代住在中國西北部的居民,當時發生嚴重乾旱,許多人被迫離鄉到都市尋找更好的工作。
人們濫伐、過度放牧和過量用水都是造成沙漠化的部分主因。中國面臨的沙漠化可分為四種:「風成沙漠化」來自植被遭破壞後的風蝕作用;「水土流失」由水的侵蝕造成,主要發生在黃土高原;「土壤鹽化」肇因於不當的用水管理;「石漠化」則發生在中國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形區。
目前中國已有27.4%的土地變成荒漠,影響大約4億人。
「(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過量的人口居住在乾燥地帶,超過了這個地區的環境承載力與環境恢復力。」王鋒說道。
然而,不只有中國面臨這個問題:全世界有24.1%的地表是荒漠,而大約六分之一的人口住在這些地方,王峰說道。
根據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UNCCD)2013年的報告,在20和21世紀期間,全球各地──尤其是乾燥區、半乾燥區和亞溼潤乾旱地區──的沙漠化、土壤劣化與乾旱現象都在急速增加。過去40年間,全球已經因侵蝕和劣化而失去三分之一的可耕地。
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的執行祕書莫妮克.巴布(Monique Barbut)在2016年接受半島電視臺訪問時說,雖然人們更加關注土地流失,但是這個問題依然沒有減緩,反而愈來愈嚴重。
「我們每年都失去更多土地,」巴布說:「現在我們每年都失去超過1200萬公頃的土地,所以情況正在持續惡化。」
綠色長城
中國從至少1950年代起就持續和大規模的沙漠化奮戰,當時年輕的人民共和國沉浸在建國的狂熱之中,四處夷平農田與野地,以建造城市與基礎建設,好安頓膨脹的人口。這樣的人類活動使得大片土地暴露在風蝕作用與周圍沙漠的沉積作用之下。
「(這就像)美國農民在1930年代釀成黑色風暴事件。」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薛嫻說道;她是中國研究風成沙漠化的專家。
1978年,中國政府針對沙漠化問題採取大動作,推動了國家級的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計畫沿著中國北部綿延4500公里的沙漠邊界種植數百萬棵樹,阻止沙漠擴張,同時為地球增加10%的森林覆蓋率。這項工程又稱「綠色長城」,至少會執行到2050年;目前已經種下超過660億棵樹。
然而,有些人認為,綠色長城不算是完美的解答。
「人們因為綠色長城工程而舉辦大型典禮,種下許多樹苗來阻止沙漠化,可是接下來沒人去照顧那些樹苗,它們就這樣枯死了。」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中國環境論壇主任吳嵐(Jennifer L. Turner)說。
此外,植樹造林也會超支土地承載力,種下的樹苗注定會在缺乏人為持續關照的情形下枯死。
「人們蜂擁進入天然沙丘和戈壁地區種樹,這會造成土壤溼度和地下水含量快速減少,」薛嫻說:「這樣反而會促進(部分地區)沙漠化。」
除了綠色長城,中國還對不斷擴張的沙漠採取了其他對策。2000年代初期,中國針對沙漠化問題頒布一系列法令,內容包括將部分農地與放牧地復原成更自然的森林或草原。
自1994年起,中國林業局開始監測全國沙漠化情形。林業局的研究指出,從1994至1999年間,中國的沙漠面積擴大,但是從1999到2014年間卻縮小了。不過有些科學家質疑中國林業局的科學資料可信度,認為他們的研究方法缺乏一致性。
(↑↑↑↑↑拯救世界上最稀有的熊)
氣候變遷的影響
科學家預測有些地方的沙漠化會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而惡化,特別是那些變熱又變乾燥的地區。在中國西北部,逐漸減少的降雨量與上升的氣溫已經造成草原的生產力下滑,曾任職於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中國水資源與能源專家孫慶偉說道。
「全球暖化使得人類活動和生態系的狀況都不穩定,」孫慶偉說:「而中國西北部又是最容易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的地區之一,因為這裡非常乾燥──大部分地區的年降雨量不到100毫米。」
但是我們可以阻止沙漠化,他說。
「『沙漠化』一詞暗示這是由人類行為造成的,超出了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的復原能力,」孫慶偉解釋:「如果移除(人類活動)並且給予(足夠的時間),自然環境和生態系就能復原。」
回到騰格里沙漠,巴音特格德勒正在思考他的未來。
「沒有沙塵暴的地方當然好,」他說:「那就有更多人可以一起出去玩,風景也會比較美;(現在)這個地方的景色不太美。」
但至少現在,他還在努力撐著,希望家鄉的情形能夠好轉。
撰文:Alexandra E. Petri
編譯:石頤珊
延伸閱讀>>4月號:氣候變遷 你必須知道的七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