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l. 31 2016

奧運留下的是永續資產,還是錢坑?

  • 奧運留下的是永續資產,還是錢坑?

    奧運留下的是永續資產,還是錢坑?

1

主辦奧運儘管會自我感覺良好,卻往往所費不貲。

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所支出的148億美元當中,也包括奧林匹克體育場和水上運動中心的建設費用。PHOTOGRAPH BY JASON HAWKES, GETTY IMAGES

 

索契冬奧於2014年6月22日畫下句點。有一把奧運聖火就此熄滅,又有一大批的金牌頒發出去。下一站則會到南美洲:2016年奧運主辦城市為里約熱內盧。

AD

ads-parallax

除了談論奧運會前大肆興建的旅館、「很像牙醫診間的酒吧」(此形容出自《紐約時報》記者之筆),和上傳到推特網站的公廁照片之外,我們還是可以為2012年在倫敦舉辦的夏季奧運及其他更早之前舉辦的奧運做個事後檢討。

奧運迷也許還記得,倫敦準備與巴黎爭奪2012年夏季奧運主辦權時,主打的關鍵是這一點:倫敦不只頌揚運動,還會利用奧運會來輔助倫敦東區的更新;東區在歷史上無論就何種標準——收入、失業情形、平均壽命、健康狀況——來看,都是倫敦的貧窮區域,陷在社會與經濟的最底層。

當時的英國外相傑克・史卓(Jack Straw)承諾,該屆打出「永續資產奧運」(而且預算為148億美元,和索契宣稱的510億美元相較,節省得多)的賽會將是「一股革新的力量」、一個整治倫敦東區弊病的機會。

奧運交付管理局(Olympic Delivery Authority,ODA)總設計師傑羅姆・佛羅斯特(Jerome Frost)說,「提案的重點在於我們會留下什麼給後人;舉辦奧運應該以賽會結束後的展望為根據,而非賽會期間的情形。」

策畫單位表示,奧運結束後,建築物會以社區運動中心的姿態重生,選手村會成為私人住宅(其中半數只會售給低收入買主)。經濟起飛將會帶動各方面的成長。

有一點要注意:奧運會空有承諾卻沒能實踐的情形並不罕見,更遑論還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例如荒涼的廢棄運動場宛如鯨魚屍體般逐漸腐朽。1976年蒙特婁奧運差點令這座城市破產,還留下一座醜得驚人的運動場——被一名加拿大記者形容成一個「建築累贅」——屋頂還常因為積雪過多而坍塌(是的,蒙特婁真的會下雪)。與此同時,耗費4.23億美元興建的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的油漆也在剝落;這座運動場現在是個普通的旅遊景點,一年的維護費用達1100萬美元。

各說各話

那麼倫敦究竟做得如何?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成績單,再看看其他主辦城市在奧運結束後的情形。

一份2013年7月由英國政府及倫敦市長公布的70頁報告指出,奧運辦得相當成功。「別人說我們連一缸洗澡水都放不好,結果我們辦出了全世界所見過最棒的奧運會和殘奧會。」時任倫敦市長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得意地表示。報告繼續大肆強調「倫敦東區的都市活化加速進展」、居民參與運動的情形增加、經濟突飛猛進,以及其他的利益。

2013年11月,英國上議院發表報告並警告,因為涉及重大工程的紛爭,以及奧運後運動參與度提高的證據太少,奧運資產計畫面臨「搖搖欲墜」的危機。

到底要相信哪份報告?

「政府的報告是在歌功頌德,」東倫敦大學2012奧運中心的總監約翰・洛克(John Lock)說。這個機構負責安排大學對奧運相關事務的參與及研究。

圖中嶄新的公寓社區位於2012年倫敦奧運會場附近,與廢棄的舊建築物相鄰。奧運原本應該讓這個區域恢復生氣,但是卻有數百家商店遭到夷平以空出土地來興建新場館。PHOTOGRAPH BY SCOTT BARBOUR, GETTY IMAGES

 

洛克還是為倫敦打了頗高的分數。其中一個原因是奧運建物成功轉移了用途:運動場用來舉辦2015年世界盃橄欖球賽,然後出租給西漢姆聯足球隊使用;水上運動中心在2015年夏天開放,讓社區居民以負擔得起的價格使用;媒體中心則擴建成11萬平方公尺的辦公大樓,並且租給了BT體育頻道網及其電視攝影棚——那是全英國最大的攝影棚。

戰爭遺毒

關於倫敦奧運,最值得注意的一件事發生在賽事舉行之前。在開發位於倫敦東區的主場館所在地時,奧運交付管理局將一平方英里遭到有毒工業廢棄物和二戰時期倫敦大轟炸的殘骸(偶爾也有砲彈)所汙染的土地加以清理、埋設電線,創造了一片約80公頃的嶄新公園用地。「把這片土地從荒地和私人汙水傾倒處,變成一個完全能夠使用的空間,一共花了五年。如果讓民間企業來做的話,可能要花上50年,」倫敦政經學院的東尼・崔佛斯(Tony Travers)表示。

洛克說,住屋供應是另一項議題。都市更新的補助款原本應該要涵蓋到倫敦的房荒,尤其是低收入戶的部分。「當時動作已經太慢了,不過奧運本來就不能當作解決倫敦房市問題的辦法,」他指出。

那麼,關於就業機會的承諾呢?國會議員魯夏娜拉・阿里(Rushanara Ali)的選區「貝斯納爾格林與鮑」(Bethnal Green and Bow)是舉辦賽事的自治區之一,她說這些自治區在奧運期間的失業率事實上是上升的。儘管政府保證會有2萬個奧運會的職缺開放給這些地方的居民,但實際的工作機會不到一半。她說短期內令人失望,但「長期方面還要再觀察。」

自我感覺良好

奧運會被期望能「展開倫敦東區的新生,但那是個錯誤,」洛克說。「倫敦東區的新生在30年前就開始了。為了讓這份永續資產發揮作用,奧運公園必須成為城市結構中完整運作的一個部分。」

倫敦奧運結束一年後,群眾在奧運公園欣賞一場演唱會。PHOTOGRAPH BY BEN A. PRUCHNIE, GETTY IMAGES FOR GO LOCAL

為了評估其他奧運場館在賽事結束後的情況,本刊請到了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研究員艾莉森・史都華(Allison Stewart)。史都華曾經共筆過一份在倫敦奧運前發表的研究,主題是奧運主辦費用超支的現象。她解釋說,奧運賽事對任何主辦城市而言,本來就會造成財政風險。預算審查是必須的。該團隊所研究的17座奧運主辦城市,每個都有成本超支的狀況。

「完全沒有可以讓成本不超支的動機,」史都華表示。「大家都會說:我們知道會花更多錢,我們也同意這樣做。」主辦城市要跟國際奧會簽約,聲明該城市會自行負責超支的花費。「那形同簽空白支票。成本超支會很意外嗎?並不會。」

史都華的團隊並未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但其他研究者有做。「研究都沒有找到可以證明主辦奧運的確能收到淨利的決定性證據。」

以下是她對幾座其他主辦城市的見解。

PHOTOGRAPH BY GETTY IMAGES

索契(2014年)冬季奧運一般來說規模較小,但是索契冬奧的規模相當龐大。這是否會成為新的常態?我們不清楚索契到底砸了多少錢。在一次發布過510億美元的數字後,就再也沒有下文了。如果成本的確是510億美元,索契可以從中得到多少永續資產?政府的構想是讓它成為冬季度假勝地(索契已經是夏季度假勝地了),但是必須有許多遊客來索契滑雪,這麼做才有意義。我們大概永遠都無法為索契冬奧進行量化的成本效益分析,因為他們尚未更新過成本數字。

PHOTOGRAPH BY FREDERIC J. BROWN, GETTY IMAGES

北京(2008年)本屆奧運的目標似乎是中國想在世界舞台上崛起。「我們在這裡!」就是北京奧運要傳達的訊息。那個目標達成了,但過程中是否以最恰當的方式投入資源,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在興建場館的過程中,他們清除了北京市中心一片範圍不算小的土地,城市變得枯燥而毫無生氣。成本超支:4%。不過這個數字不能盡信。

PHOTOGRAPH BY STUART HANNAGAN, GETTY

雅典(2004年)本屆奧運普遍被認為辦得並不成功。比賽場館很晚才興建,其中許多如今已閒置多年。有跡象顯示,主辦奧運可能也是造成目前希臘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成本超支:60%。

PHOTOGRAPH BY SERGIO PITAMITZ, CORBIS

雪梨(2000年)通常被視為正面的範例。雖然有幾處設施閒置,但雪梨郊區的奧運場地霍姆布什灣(Homebush Bay)則已活化。此外當地也曾致力投入設立處理奧運事務的知識庫。成本超支:90%。

PHOTOGRAPH BY LUIZ BONGARTS, GETTY

亞特蘭大(1996年)比賽期間的爆炸案是過去幾屆奧運史上的一個汙點。賽事本身十分商業化,有許多廠商贊助。本屆奧運似乎沒有留下什麼影響,也沒造成損害。成本超支:約147%。

PHOTOGRAPH BY MICHEL GANGNE,AFP/GETTY IMAGES

巴賽隆納(1992年)即使預算超支,依然被譽為成功奧運的典範。巴賽隆納有強烈的都市發展目標。當地人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主辦奧運是達成目標的一個途徑。由於基礎設施改善——包括地鐵、機場及道路的翻新——曾經一度被視為陷入衰退的巴賽隆納,以世界級城市之姿站上了舞台。成本超支:417%。

PHOTOGRAPH BY DIGITALGLOBE, GETTY

蒙特婁(1976年)當時的市長讓・德拉波(Jean Drapeau)有句名言:辦奧運成本不可能超支,就和男人不可能生小孩一樣。說得倒是很好聽,蒙特婁奧運的最終成本超出預算800%。體育場目前閒置無用;奧運公園搖身變成了觀光景點,所以還算是活絡。但是這一切值得嗎?蒙特婁花了30年才償清奧運留下的債務,而且被當成「可別這樣辦奧運」的案例。

所謂「永續資產」

史都華說,錢要是花在主辦奧運上,就無法投入在其他城市發展可能需要的項目上。以2010年在印度德里舉辦的大英國協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為例,其超支的成本是預算的16倍。這筆錢是否能夠更聰明地運用?

很遺憾地,這筆帳根本算不清。舉例來說,如何用數字將奧運的「感覺良好因素」價值加以量化就是個問題——國會議員魯夏娜拉・阿里形容這因素是一股「振奮英國精神的力量」。

最後,還有一個含混曖昧的字眼——「永續資產」,官員都愛用這個字眼,報刊和新聞報導也恣意用它來下標。

「創造『永續資產』就和讓別人覺得你很『酷』一樣,都不是想要就做得到的。」倫敦的設計評論家史蒂芬・貝利(Stephen Bayley)說。在永續資產一詞成了跟奧運掛鉤的附屬品之時,他則認為這變成一種彷彿必須戴著防護手套、捏著鉗子、保持距離小心處理的概念。

他在電子郵件中寫道:「永續資產是由歷史與眾人的稱譽所決定的,而不是政治人物與官僚貪婪的短期利慾。奧運公園成了髒亂的不毛之地,哀婉地恢復成原初狀態⋯⋯只是多了造價昂貴、可悲的場館殘骸。」

奧運真會留下永續資產?時間自會論斷。

 

撰文:Cathy Newman

編譯:向淑容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