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九座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於10月正式掛牌。這座最新的國家公園位於澎湖南海,範圍包括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西吉、周遭礁岩小島及鄰近海域,擁有壯觀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各種海蝕地形、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和魚類資源,以及閩式風格的老建築和代表先民智慧的「菜宅」。新獲得的國家公園地位,是否能保護這裡珍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撰文:潘佳修
台灣第九座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於10月正式掛牌。這座最新的國家公園位於澎湖南海,範圍包括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西吉、周遭礁岩小島及鄰近海域,擁有壯觀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各種海蝕地形、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和魚類資源,以及閩式風格的老建築和代表先民智慧的「菜宅」。新獲得的國家公園地位,是否能保護這裡珍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撰文:潘佳修
攝影:陳郁文
整個夏天,幾乎只要天一亮,葉生弘就起床了。因為夏天沒有東北季風,正是澎湖群島的旅遊旺季,葉生弘等會就要帶潛水的客人下水了,也許今天可以有好運氣,看到大群的丁香魚球。在經營潛水觀光旅遊前,葉生弘也是打魚的人,是漁家第四代,兄弟、爸爸、阿公、祖父都在捕魚;潛水打魚是這個家族的專長,據說每種魚法和捕魚點都是家族世代相傳,功夫與地點只傳給自己的後代,外人是學不到的。
澎湖海域向來是著名的漁場:北有北淺漁場,南有台灣堆漁場(南淺漁場)。澎湖群島主要受到中國沿岸流、黑潮支流、南海季風流等三大海流影響。冬季時,中國沿岸流帶著魚類南下,集中在澎湖西側。夏季時,北上的溫暖黑潮支流,則帶來了熱帶太平洋及印度洋的豐富魚種。
澎湖豐富的魚類資源,是海島人民生計所繫。年輕時的葉生弘也以捕魚為生,直到幾年前的一個黑夜。那一晚,葉生弘進行了多次潛水打魚;可能是減壓時間不足,幾個小時後回到水面,因為潛水夫病,幾乎喪命。「有的鄰居在潛水打魚時,就是這樣得到潛水夫病,突然就走了……」葉生弘回憶起當時,依然感慨不已。突來的瀕死經歷,讓他感到大海的變幻莫測與生命無常,於是下定決心放棄潛水打魚,改為全力經營觀光旅遊,轉眼間在澎湖南海經營海洋旅遊已有十年。
葉生弘熟悉的海域,正是今年10月掛牌的「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位在澎湖群島南海的望安、七美之間,範圍包含了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西吉以鄰近數個小島,是台灣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之後,設立的第二座海洋國家公園。
在國家公園於今年夏天正式公告前,南方四島曾經突然一夕爆紅。這是因為網路流傳一張神祕的海上「藍洞」照片,這張照片首先被日本媒體報導,又從日本紅回台灣,造成遊客一窩瘋爭相前往一窺究竟。這個地點就是南方四島的西吉,當地人稱為「灶籠」,是難得一見的透天玄武岩海蝕洞。因此,搭船前往南方四島巡航、探索鮮少人居的小島,成了遊客們的一時之選。這幾個神祕島嶼也曾經繁榮,有的島上過去不僅雙層洋樓林立,最熱鬧時甚至住過三千多人。時過境遷,大約在民國六十年左右,因為環境和生活條件等問題,島民陸續遷離,四個島嶼成了旅人口中「時間靜止的島嶼」,時間彷彿就在島民搬遷的那一刻停止前進。現在常住人口不到20位,其中,西吉更成了無人島。
還住在島上的人,男的出海抓魚,女的就在島上種菜――呂文章與阿蓮姐就是這樣的一對夫妻。阿蓮冷飲店是東嶼坪唯一賣飲料的地方,賣飲料其實是副業,58歲的呂文章,13歲就開始討海捕魚;阿蓮姐平時就在自家「菜宅」種菜,潮間帶則是她冬天採海菜、夏天採蚵的地方。「菜宅」是以硓石古
石或玄武岩砌成,種植蔬菜的地方。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澎湖東北季風強勁,植物難以生長,建起菜宅就可以抵禦強風。東嶼坪山坡上有著大面積的菜宅,因為多數居民早已遷離,大部分菜宅就閒置了。錯落有致的菜宅、老屋,成了小島的獨特景致與歷史見證。
隔著東嶼坪不遠的對岸,是西嶼坪;除無人島西吉,西嶼坪是四島中人口最少的島,常住的只有兩戶人家。陳秋江阿嬤今年80歲,與阿公住在島上最久。子孫叫老人家去繁華的澎湖馬公居住,老人家卻只是淡淡地說:「這裡住習慣了啦!」島上生活原始,甚至要去井裡打水。兩台柴油發電機不時有狀況;因為交通不便、派人維修成本高,最長還曾有冬天停電半個月的紀錄。
以前阿嬤負責看顧廟宇的香火,每天可以上下陡坡四趟;現在年紀漸大了,廟的工作交給年輕人,但還是幾乎每天都會下山來,與另一戶顧發電機的人家聊天。或是像這天一樣,下午在港口,等著七美的朋友送米、菜、魚等日常所需物品過來。阿嬤望著海面,看著每一艘從七美過來的船,等著、等著,兩個小時過去了,夕陽都要西下了,送貨的朋友怎麼還沒來呢?
寂寥是南方四島平時的樣貌,但是一到了廟會時,東吉、東嶼坪和西嶼坪會湧入上百位島嶼人民,東吉甚至高達兩、三百位,為島嶼增添與平日截然不同的喧囂。今年東嶼坪、東吉陸續都在7、8月舉辦了返鄉廟會,有為王爺生日祝賀的祭典,也有中元普渡敬拜好兄弟的儀式。
7月12日(農曆六月十六)是東嶼坪的池府王爺生日。寧靜的小港口原本只停了幾艘孤單小船,此時搖身一變成漁船匯集處,停滿二、三十艘大船,船上插滿五顏六色的旗幟。 在法師、乩童問過神明後,確認正式儀式從凌晨3:20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晨6點多。整個晚上,小孩的嬉鬧歡笑聲與鞭炮聲交織,像極了台灣島上的農曆過年。廟會最後在分豬肉的高潮中結束,島民領完自己那份豬肉就回到自己的漁船上;一艘一艘船井然有序排隊離開;港口在鞭炮、煙硝中,又迅速恢復了寧靜。
東吉一年一度的廟會則在8月初舉行。東吉離台灣本島不遠,到台南只有30海里,2小時船程。但是如果這條航線出了狀況,居民則必須經過輾轉200海里的迢迢海路,經過幾次接駁才能抵達。鄭明成今年與太太一起回鄉,感嘆地說:「沒有固定的交通船,是三級離島居民的悲哀。」今年42歲的鄭明成,在東吉住到18歲才離開;在他小時候,民國六十多年,島上都還有一千多位住民。
現在大部分東吉人移居高雄、台南,虔誠的島民平日就在高雄的啟明宮安置神明。一年一度返鄉時,眾神明也與島民一起搭船回東吉;乩童、法師走到港口,迎接神明回到了有兩百年歷史的老廟。今年東吉將施府王爺生日與中元普渡,一起在8月1日合辦。大夥在廟前辦起3、40桌的團圓宴,有大豬公祭天,也有現場歌舞秀,絲毫不含糊。經過三天的敬天祈福儀式,最後由乩童引領,在潔淨的貝殼沙灘上堆起如山的金紙塔。煙灰帶著東吉父老鄉親的期盼,隨著氣旋冉冉升起:期盼人人都能安居樂業,平安順遂,來年再度相會在故鄉。
平時寂靜的島嶼,千萬年來一直被湛藍透澈的海水環繞,在東吉港口外,就有著各種層次的海藍;四十來歲的東吉人鄭明成說,以前還沒有港口時,整片是綿延的白色貝殼沙灘,小時候最愛來這裡玩「沖浪」,隨著浪衝去波浪外,再被浪推回岸上,因為岸邊是沙子而不是礁石,所以幾乎不會受傷,非常好玩。多層次的海藍水下,就是繽紛多彩的珊瑚生態。早在國家公園成立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就開始在澎湖東吉、西吉、東嶼坪、西嶼坪四島及周邊海域進行生態資源調查。目前已知南方四島海域的254種魚類中,就有28種新紀錄種;這裡還可觀察到超過40公分的大法螺、卵葉鹽草,還有各種差異極大的大型藻類,表示南方四島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極為豐富。
豐富的珊瑚生態系,更是南方四島的主角。調查發現這裡的珊瑚有154種,其中133種屬於石珊瑚。這些種類豐富、形狀不一的珊瑚大片聚集在一起,成為令人驚嘆的景致。葉生弘說:「在2008年寒害前,水下有許多美麗的珊瑚,各種顏色都有……好美!」
2008年澎湖發生百年罕見的寒害,帶給澎湖漁業巨大的衝擊,不論是馬公、北海、甚至是最南邊的七美,海面只見死魚遍布。「連我90歲的阿公都沒見過這種慘狀!」澎湖白沙長大、擔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的鄭明修回憶。根據中央氣象局的氣溫報告,那段時間的溫度都低於攝氏13度,可能是造成魚類死亡的主因。身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者,鄭明修也將2004與2008年的珊瑚資料拿來做比對,卻發現寒害後,澎湖北海僅剩不到10%,澎湖南海卻仍有40-50%的珊瑚覆蓋率。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據調查,2008年寒害受北邊來的大陸沿岸流(冷水團)影響,北回歸線以北海洋生物受損為「嚴重傷害」程度;望安周遭海域則是「中度傷害」;也就是望安以北水深20公尺等深線以內珊瑚礁海域內的魚類、甲殼類、無脊椎動物、螺貝類皆受到中度以上的損傷。反觀南方四島的東、西嶼坪以南的海域,只受到「輕微傷害」。可見從地理位置來看(緯度),南方四島所受到的生態衝擊相對較小。
對2008年寒害的研究讓鄭明修認為,由於澎湖群島受北上的黑潮支流影響,加上魚苗和多數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幼生階段具有浮游性,可以往北散布,因此澎湖南方海域很有機會成為澎湖海域的「種原庫」,為當地海洋生態系保存物種資源。這個優越的條件也成為後來成立「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主因之一。
為了監測海洋資源狀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單位,這幾年都在南方四島進行珊瑚礁總體檢。珊瑚礁體檢不僅可以評估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康與否,也可調查珊瑚礁魚類資源現況。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今年7月在東嶼坪東側、西嶼坪北側及鐵砧東側進行珊瑚礁體檢。魚類方面,潛水志工在三個調查點都觀察到屬於指標性魚類的蝶魚;另外還記錄到鸚哥魚、石鱸、笛鯛、石斑等。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部分,僅零星觀察到清潔蝦、硨磲貝和魔鬼海膽。海管處的調查資料則顯示,南方四島淺水域的珊瑚礁魚類中,除了觀賞性的蝶魚數量與種類均屬正常之外,其他高經濟價值的魚類(如石鱸、笛鯛、石斑等)卻極少,顯示承受的捕獵壓力較大;整體而言屬於受到相當人為干擾的海域,明顯缺乏大型經濟性魚類。
珊瑚的健康情形則是憂喜參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覆蓋率最佳點在西嶼坪的鐵砧東側,達61%,屬於「優良」。在西嶼坪北側,活珊瑚覆蓋率卻只有16%,大片為死亡已久的軸孔珊瑚,只有零零落落的新生珊瑚長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科學指導員林育朱推測,是2008年寒害時溫度過低導致珊瑚大量死亡,「但因當時沒人做紀錄,無法定論。這個情形顯示出環境長期監測的必要性;完整的生態觀察至少都要十年以上,才能將中間一些突然過高、或過低的異常數據、情形排除,增加科學準確性,這也是海洋環境永續的必要之路。」
觀察海洋生態的變化並據以進行因應對策,是環境監測的主要目的之一。2010年開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澎湖縣政府等相關單位開始進行「突棘行動」同時進行珊瑚礁體檢。
「棘」,指的是最大可達1公尺、且以石珊瑚的珊瑚蟲為主食的棘冠海星。石珊瑚是造礁珊瑚的主力,而一隻成年的棘冠海星每年就可吃掉6平方公尺的石珊瑚,但造礁珊瑚速度最快的枝狀珊瑚一年不過成長10到20公分而已。因此當棘冠海星數量過多,就會對珊瑚礁生態造成影響。近年全球各地,如澳洲大堡礁、日本石垣島、關島,都陸續出現棘冠海星大發生,澎湖也未倖免;因此,當2010年澎湖西吉海域突然出現500多隻棘冠海星時,立刻引發專家學者關注,海管處也著手清理這些珊瑚大敵。
據海管處表示,2011年在西吉東南方的珊瑚礁海域移除了100隻棘冠海星,2013年移除了181隻,今年在同一個海域則沒有發現棘冠海星蹤跡,也未發現珊瑚礁被啃食的痕跡。更讓人振奮的是,有相當多新生的珊瑚個體出現。珊瑚覆蓋率從去年的46%提高到今年的65%,顯示西吉東南方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在復育當中,海域生態逐漸平衡。對於海洋我們了解的還太少,棘冠海星為何突然大量出現又消失,原因仍待繼續追蹤調查。
張祖德曾只是個旅客而已,因為當兵時愛上澎湖,退伍後留在澎湖任教,一住就是20年。他用雙手操槳滑過水面,與潮浪相伴,用獨木舟探索澎湖超過90個星羅棋布的小島。東嶼坪是張祖德心中「沒有時間的島嶼」,因為在這裡不需行程表,沒有生活惱人瑣事,彷彿讓人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東吉、西吉在張祖德眼中則是令人敬畏的「看不見的島嶼」。《澎湖廳志》說:「……東西二吉最為險隘,中有鋤頭增門,水勢洄簿,流觸海底礁石,作旋螺形。」旋螺形的海流正是獨木舟的大挑戰。
西吉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缺乏可停船的碼頭,居民謀生困難,人口銳減;政府在民國67年輔導遷村,將原行政區域歸併東吉管轄,最後島上的人都離開了。西吉廟的神明也隨人們搬去了馬公。現在的西吉剩下傾頹的老宅、破敗的廟宇;留下一望無際的碧綠草原、自由奔跑的山羊、飛翔的燕鷗,依舊陪伴著西吉。
西吉的東邊是東吉。老人家說:「該海域深淺差距懸殊,礁石間,海水流速甚急,急與吉閩南語音相似,該島位於急(吉)流的東方,故稱東吉。」東吉是澎湖群島中距離台灣最近的島。澎湖、台灣,隔著一條寬約3到6公里,水深50到200公尺,南北走向的澎湖水道,是俗稱的「黑水溝」。東吉東北東方約7公里處,是當地俗稱的「滮仔」,周遭水深在70到80公尺以上,該處暗流甚為險惡。在1943到1967年間,光是東、西吉附近就發生了6起船難。
照亮這片險惡海域的明燈,是東吉燈塔。它佇立在有如裙襬的玄武岩上,看顧往來台灣、福建廈門的船隻。守護燈塔的林阿燦,就住在旁邊的宿舍,28歲來此工作,轉眼間已超過30年。幸好,東吉就是他的老家,省去思鄉之苦;只是老婆、小孩早就遷居台南,他孑然一身,依舊是寂寞。「因為交通不便,要好幾個月才能回台灣一次,」阿燦無奈的笑著說:「孩子還小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黑黝黝的陌生人,出現在家中,小孩不認得是爸爸,就嚇得嚎啕大哭。」
日落時,阿燦爬上88個階梯,抵達燈塔最高點,拉開白天遮陽的簾幕,開燈;等到隔天清晨日出時,再把燈關起來。阿燦回憶說:「比起以前機械式的照明燈,要手動轉100下,一次就要花上3小時,現在很輕鬆啦。」只見阿燦身手俐落,一下子就完成最重要的開燈,準備下樓做其他工作了。
下班後的阿燦,最喜歡去海上釣魚。以前島上的人可是靠海為生,養家活口。「澎湖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的成立原因之一,正是為了保護這片海域與其生態資源。然而,國家公園的保護是否真能發揮預期功效?
澎湖南海本是豐富的漁場,然而美麗的珊湖海,卻常是水清無魚,僅有少量魚群穿梭;當地居民表示,常見的各種毒魚、電魚、炸魚等非法漁業行為,很可能是主因。由於位置遙遠,這片海域雖然屬於自然保留區,但主管單位的經營管理與法規落實都有鞭長莫及之苦,因此區內違法捕魚依舊頻仍;還要面對中國漁船入侵、海洋垃圾造成海岸及潮間帶汙染等其他生態壓力。現實情況如此,因此主管機關與學者及生態人士都有共識,真正能夠提高海洋保育成效的,是在地居民的訓練和環境教育,以及長期的環境監測調查分析。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