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搬動沉重石頭,堆疊捕魚陷阱,與鄰里互助,共享大海給予的財富。
「石滬」是台灣沿海常見的傳統漁法。澎湖海岸線320公里,「石滬」數量高達600多個,數量與密度都相當驚人。「石滬」以石砌成矮牆,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露出水面,將魚群困於牆內。在台灣各地石滬中,尤以澎湖七美雙心石滬最為著名,是澎湖石滬分布的最南端。石滬數量最多的地點,則是澎湖群島北方的吉貝嶼,擁有116座石滬,目前尚有三分之一仍在使用中。
澎湖石滬最早記載於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的《台灣府志》。「石滬」是早期社會凝聚地方鄰里,共享自然資源的方式。在澎湖吉貝,打造石滬,就像今日成立公司的「股東制」。首先要募集股東,然後擬訂合作契約,再合力分段填造。建造時間、股東人數,依照石滬大小及工程難易而定。通常選在農曆4、5月施工,那是東北季風接近尾聲、颱風季節來臨之前。在當時,擁有石滬的人,就等於擁有財富和優越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