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喬爾‧伯恩 Joel K. Bourne, Jr.
攝影: 羅賓‧哈蒙德 Robin Hammond
撰文:小喬爾‧伯恩 Joel K. Bourne, Jr.
攝影: 羅賓‧哈蒙德 Robin Hammond
巨大的曳引機就這麼突然出現在她面前。它先是剷倒她的香蕉樹。接著是玉米。然後是豆子、番薯和木薯。在塵土飛揚的短短幾分鐘後,這塊靠近莫三比克賽賽市、多年來養活弗蘿拉.奇瑞梅和她五個孩子的半公頃土地,就被一家中國企業吞噬了。這家企業正在打造一片2萬公頃的農場,綠褐相間、呈棋盤狀的農地涵蓋了林波波河三角洲的一大片土地。
「根本沒人告訴我,」45歲的奇瑞梅說,音量隨著怒意而逐漸升高。「有一天我就看到那台曳引機出現在我田裡,剷掉了所有東西。那些失去『馬查姆巴』(莫三比克語的『家傳土地』之意)的人,沒有一個拿到賠償!」當地公民社會團體表示,萬寶非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奪走了上千人的土地和生計,而且是在莫三比克政府的允許之下。這個政府長久以來為了巨額投資而罔顧當地農民的土地權。那些好不容易在大農場謀得一職的人則每週工作七天,沒有加班費。萬寶公司發言人否認這樣的指控,強調他們做的是訓練當地農民種植稻米。
奇瑞梅的處境並不罕見。她只是被全球農業最重大的趨勢席捲的個人之一。這個出人意料的趨勢就是要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也是有史以來地球上最飢餓的地方之一,轉變為能供應全世界的主要新糧倉。自從玉米、大豆、小麥和稻米價格在2007年幾乎漲到歷史新高後,全球就掀起了一股土地熱,企業投資者渴望在那些地價便宜、政府好說話、財產權又往往被忽視的國家承租或購買土地。大部分的土地交易都發生在非洲,全世界也只有非洲和其他少數地區仍擁有數百萬公頃的休耕地和充足的灌溉水源。非洲也存在著世界最大的「產量差距」:雖然美國、中國和歐元區國家的玉米、小麥以及稻農可在每公頃農地上生產大約6公噸的穀物,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農人卻平均只能生產1公噸,差不多相當於凱撒統治時期的羅馬農人在豐年時的小麥收穫量。儘管數度嘗試,綠色革命所推展的肥料、灌溉系統和高產量種子(在1960年至2000年間讓全球穀物產量翻了一倍以上)卻一直未能在非洲開花結果,這要歸因於基礎建設匱乏、市場有限、政府治國無方,以及導致人民自相殘殺、摧毀了這塊後殖民大陸的內戰紛擾。
如今,許多上面提到的障礙正一一消失。過去十年來,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經濟每年穩定成長大約5%,超越美國與歐盟的經濟成長率。國債逐漸減少,能和平進行的選舉也愈來愈多。現在撒哈拉以南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非洲人民擁有手機,並用來操作行動銀行、經營小生意,或匯款給住在農村的親戚。經過幾乎毫無資金投注的25年後,非洲農業終於開始獲得世界銀行與援助國投資。這塊大陸正逐漸成為用來測試糧食增產新技術的實驗室。有些專家相信,如果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農人能以現有技術將穀物產量提升到每公頃4公噸(這已經是增產四倍的巨大挑戰),非洲不但自己可以吃得飽,甚至還能出口糧食,賺取極度匱乏的現金,同時協助餵飽全世界。
這當然是很樂觀的展望。現在光是泰國輸出的農產品就超越了整個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的總和,而氣候變遷的威脅也可能重創非洲的農產量。但最棘手的問題還是:未來的非洲會由誰來耕作?是那些構成這塊大陸大約七成的勞動力、像奇瑞梅一樣在半公頃土地上耕耘的貧苦農民?還是由萬寶這種以美國中西部農場為師、經營工業化農場的大型企業?
關注全球飢餓問題和農民權益的人道團體把這些企業的土地交易行為稱作新殖民主義和農業帝國主義。不過,熟悉農業發展者則表示只要大型農場與小農能夠攜手合作,這樣的交易能為窮困農村挹注的大量私人資金、基礎建設和技術,就有可能帶動當地亟需的發展。美國國際發展總署的格雷葛瑞.邁爾斯表示,關鍵在於保護人民的土地權。「這些土地交易有可能大幅改善全球的貧窮問題,那將會是本世紀的重大成就。」
「如果你寫信給上帝,請祂賜給你最適合農耕的土壤和氣候,祂給你的就會是這裡,」阿根廷農藝家米格爾.巴胥說,他負責管理位於莫三比克北部、占地將近1萬公頃的企業型大豆農場「荷約荷約」。「這是種植者的天堂。我在巴西和阿根廷種植作物好多年,從沒看過這種土壤。」
肥沃的土地、對大豆和稻米飆漲的需求,以及樂於達成大筆土地交易的政府,讓這個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的國家處在這場橫掃全非洲的土地熱中心。2013年,莫三比克名列世界第三窮的國家,國內有將近一半的五歲以下兒童因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近來在北部發現的世界級煤礦和天然氣,以及其他採礦和林業特許權,都逐漸為莫三比克帶來了財富。開採這些碳氫化合物的風潮驅動了莫三比克的經濟,在2013年估計已成長7%。大型基礎建設計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許多計畫的主要資金來源,都是由急於巴結當地政治領袖以分得一杯羹的國家所提供的貸款。從2004年起,政府已將大約250萬公頃的土地租給國內外的投資者,用以生產林業產品、生物燃料和甘蔗等等,這些租借地大約占全國可耕地的7%,使得莫三比克名列非洲土地租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和部會官員在馬普托的高檔飯店裡簽署合約很容易,但要在往往充滿敵意的鄰居環伺下建造和營運大型企業農場,還要能賺錢,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荷約荷約農場位於莫三比克的主要大豆種植區古魯埃,它本來應該是非洲新農業最耀眼的典範,結果反而成為這種土地交易可以怎麼出錯的負面教材。2009年,莫三比克官員將一塊將近1萬公頃的廢棄國營農場租給一家有政府關係的葡萄牙公司。問題是,當地村民多年來一直在那塊土地上種植作物、養家活口。葡萄牙管理者進駐時會見了村莊領袖,承諾會以面積比這裡大兩倍的其他耕地補償,也會興建學校、診所和新的水井。
這些承諾沒有幾項兌現。學校和診所始終沒蓋起,但這家公司確實買了一輛救護車,可將病患送到一小時車程外的古魯埃的醫院。村莊裡只有大約40名男性拿到農場看守員的低薪工作,其他數百人被迫遷移。而真有獲得土地的人則發現那些地離家遙遠、泥濘不堪且雜草叢生。卡斯托迪歐.亞伯托就是其中一人。我在荷約荷約農場外的打穀會上遇到了這位52歲的農人。會場上有二十幾名當地羅馬天主教會的男性正用木棒擊打成堆的大豆,也有二十幾名婦女以手工編織的簸箕篩穀。目前仍由教會控制的這塊土地面積3公頃,緊鄰著幅員遼闊、境內田野一路綿延至遠方青山的荷約荷約。
「對我們這些小農來說,生產大豆可以保障一個家庭的收入,甚至足夠讓我們送孩子上大學,讓他們有機會成為工程師、甚至當醫生,」亞伯托說。「土地是我們的根本。沒有土地我們活不下去。」
那些被迫遷離的村民曾經歷16年的戰爭而活了下來,因此他們雖然貧窮,卻絕不會坐以待斃。自從葡萄牙公司得到荷約荷約的租契後(荷約荷約在當地語言中是「歡迎光臨」之意),農場上的機具就開始問題連連。從美國進口的鹿王牌曳引機莫名地無法發動。我問一名在附近工作的農人問題出在哪裡。
「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他帶著祕而不宣的微笑說,「或許是非洲魔法吧。」
但跟以下的案例相比,在荷約荷約發生的衝突簡直微不足道。2009年,政府與巴西和日本簽定一項稱作ProSavana的超大型農業發展計畫,預計將提供莫三比克北部近1400萬公頃的土地作為工業化規模的大豆生產基地,這很可能是史上最大宗的農業土地交易。這項計畫緣起於日本與巴西的一個合作案,這個合作案將巴西的疏林草原改造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區之一,生產的大豆主要用於餵養歐洲和中國的牲口。在莫三比克北部這片將近四個台灣大的長廊形土地上,將會有多座由巴西農業企業營運、占地1萬公頃的現代農場,以及當地農民的技術教育中心,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大幅提升木薯、豆類、蔬菜及大豆的產量——至少最初的願景是這樣。然而,一群巴西農人在2013年到當地考察時,才驚覺事情和他們想像的不同。
「他們確實看到肥沃的土地,但到處都是小村落,」在當地輔導農民的美國非營利組織成員安納克雷多.聖瑪特說。「真實情況與他們在巴西所聽到的差距非常大。」仔細研究過當地地圖的發展專家表示,大部分土地已經租借為採礦或伐木之用,或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或已有當地農民在上面耕作。目前還未被利用的土地只有大約95萬公頃,而那些都是最不適合耕作的土地。
「看看ProSavana的例子,誰是贏家?」非營利組織GRAIN的戴夫林.庫耶克點出。是這個組織讓全球首度注意到企業對農地的投資。「這塊地目前已有小農耕作,但政府還是把它交到企業手上。我相信有些公司確實立意良善,但他們仍從低廉的工資和便宜的地價中獲得利益。工業化農業只會帶來更多剝削。」
庫耶克說,有了正確的政策,小農也可以極有生產力,並以越南的稻農和肯亞的小型酪農為例,後者提供了肯亞70%以上的牛奶。只要讓非洲農民的主力,也就是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的土地持有權、信用額度和肥料,就能將糧食產量提高達30%。然而莫三比克政府卻不這麼認為。雖然過去幾年來小農的糧食產量已見改善,還是有37%的人口營養不良,南方地區更飽受水旱災之苦。儘管礦產帶來了財富,莫三比克依然是世界上最飢餓的國家之一,政府認為大型農場才是解決之道。
「在我眼裡,ProSavana和尚比西河谷區就是這個國家的糧倉,」農業部全國經濟處長瑞蒙多.馬托說,「我想像的不是像巴西那種大農場,而是面積3至10公頃的中型農場。巴西人有知識、技術和器材,我們可以將其改良並轉移到中型農場上。如果ProSavana對改善糧食安全沒有幫助,就不會再受到政府支持。」
從荷約荷約沿著崎嶇的泥土路走幾公里,就到了由一名退休教師經營的大豆農場,它正是在大小型農場之間取中庸之道、又能獲得高產量的範例。阿曼多.亞方索.卡特沙瓦很早就開始利用閒暇時間在小塊園圃上種植蔬菜,多年來已經湊成一塊26公頃左右的農地。現在,他與一家新公司「非洲世紀農業」簽約成為他們的契作農民,由公司提供種子和機械除草,他負責在扣除公司提供服務的費用後,將大豆以雙方同意的價格回售公司。到目前為止,雙方都受惠於這項協議。
「我認為中型農場是成功祕訣,」卡特沙瓦說,「大型農場占地過大,根本沒地方讓人居住。如果每個人都能有塊5公頃的大豆田,他們就可以賺錢,也不會失去土地。」契作農民制已成功運用在家禽業和高價作物上,如菸草甚至是外銷到歐洲的有機玉米筍。如今莫三比克的農民也開始種植大豆作為飼料,以供應蓬勃發展的養雞業。
來自辛巴威的瑞秋.格羅貝拉高大強悍,她拋下倫敦金融區的優渥工作,轉而經營非洲世紀農業。這家公司現在共與超過900名持有中小型土地的契作農民合作,農地面積近1000公頃。每一次生長季,公司的農業顧問都會拜訪農民七次,指導他們保育性農業的基本概念,以及該如何運用低價的種子處理方式,而不是昂貴的肥料,來增加產量。
「我昨天拜訪了一位山上的小農,他每公頃的產量有2.4公噸,」格羅貝拉說,指的是去年的收成,比平均產量高了一倍以上。「他簡直不敢相信,他賺了3萬7000梅蒂卡爾[約合新台幣3萬6000元],這是筆大數目。我很支持在非洲推行契作農民制。商業農場也許可以提供工作機會,卻會剝奪他們的土地,而且往往只支付最低薪資。我真心相信我們這個方法可以提高產量。」
其實只要經營方式正確,大型農場也可以造福當地人。德萊斯.高斯原本是尚比亞的外科醫生,14年前他在馬普托郊外一個倒閉的柑橘園裡種植了12公頃的香蕉樹,然後慢慢擴大經營,成為今天他稱為「香蕉王國」的農場。香蕉王國占地1400公頃,是莫三比克最大的香蕉種植者,也是國內最大的雇主之一,有2800名全職員工。14年來,高斯的農場讓莫三比克從香蕉輸入國變成輸出國。隨著農場擴張,高斯也鋪設道路、建了一所學校和一間診所、開鑿水井,並牽設55公里的電力線,不僅為自己農場的灌溉系統供電,也供員工居住的鄰近村莊使用。在他的農場,連最低薪的工人拿的薪水都比國內的最低工資還要高10%;曳引機司機和農場經理的薪水則是最低薪資的兩倍以上。
高斯相信小農場和大農場可以共存。小農飼養牲畜、照顧農地,可以形成一面自給自足的安全網並保有尊嚴;像他這樣的大農場則可以帶來政府沒有提供的道路、電力以及基礎建設。有些人可以在大農場工作,其他人可以自食其力。他說,企業農場要贏得當地社區認同的關鍵其實很簡單:信守承諾。
「我為村莊牽了這條電力線,」高斯說。我們正沿著電線走在一條紅土路上,往香蕉田中一群小屋子前進。「沒有人要求或期待我做這些。我不想說得太偉大,但有時我們就是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不是嗎?金錢不是一切。」
但毫無疑問的是,驅動非洲土地熱的就是金錢,而不是什麼要餵飽全世界的崇高理想。一場最近在紐約舉辦的農業投資者研討會吸引了全球大約800位財經領袖參加,他們加起來所管理的投資金額幾乎達3兆美元,包括大型退休基金、人壽保險公司、避險基金、私募股權基金以及主權財富基金,而現在其中約有5%的資產配置於農業投資。這個數字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會增加三倍。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的專家表示,如此大量的私人資金、技術和基礎建設的挹注,正是全球農業所需要的。這些專家估計我們每年將必須投資830億美元於開發中國家的農業上,才能在2050年餵飽多出來的20億人口。
重點就在於要讓這些投資能夠惠及每個人,能夠保障土地權、維持市場繁榮,並且確保所有農場都能提升產量,無論規模大小。「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就是三贏的局面,」在非營利組織Landesa擔任律師的戴洛.費修根說,位於西雅圖的這個組織專門協助開發中國家的貧困農民捍衛土地權。「投資者獲益、當地村落獲益,國家也因就業機會、基礎建設和糧食安全而獲益。那就是最可貴的結果。」
在ProSavana計畫預定地中心的一條長路上,我在一間泥磚小屋停下腳步,與35歲的農民卡斯塔.恩內斯多和他的妻子西西莉雅.路易斯交談。他們沒聽過ProSavana,只單純地想以1公頃的玉米田養活家人,也販賣茅草屋頂用的竹竿貼補收入。他們有5個小孩,最小的6個月大,最大的11歲。老大名叫艾絲瓦爾塔,是個害羞的女孩,正舉著和她齊高的木杵搗玉米,從前,她的母親、祖母和曾祖母也都曾這樣做過。我的嚮導投入農業發展20年了,他說這家人看起來都因營養不良而發育不佳。我問恩內斯多他種的玉米夠這一年吃嗎?「夠啊,」他自豪地說。西西莉雅搗了幾下玉米後補充:「只要我們草除得夠勤,就能有足夠吃一年的收成。」
另外兩名男子在我們交談時走了過來,我問他們是否會為了在大農場上找份工作而放棄他們的小農地。從他們破爛的衣衫、鼓脹的肚子、草泥搭建的屋子和顯而易見的貧窮看來,這個問題不盡公平。會,他們回答,沒有一絲猶豫。
「我一直在祈禱這樣的機會來臨,」三名男子中年紀最長的回答,「因為我真的需要一份工作。」
究竟莫三比克未來的農民會比較像美國中西部的工業化農民,還是像越南規模雖小卻多產的稻農,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所有人都認同一點:現狀必須改變。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