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Oct. 17 2018

氣候變遷新警訊:有毒海洋動物大舉入侵

  • 氣候變遷新警訊:有毒海洋動物大舉入侵

    氣候變遷新警訊:有毒海洋動物大舉入侵

1

暖化的海洋可能迎來大批海蛇、水母和獅子魚等危險的有毒動物。

箱水母被認為是增加人類死亡事故與海灘關閉的罪魁禍首。
PHOTOGRAPH BY THOMAS P. PESCHAK,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根據一份新的研究結果,人類因為氣候變遷可能要面對愈來愈多有毒生物的叮、咬和螫刺。與此研究同時公布的還有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委員會(IPCC)的一份報告,裡面警告暖化造成的負面衝擊比預期還要快來臨。

跟據一份針對有毒水生動物新的大規模分析顯示,危險物種可能會因為進入新的分布範圍而變得更常見。因為水溫變暖而棲地向兩極轉移的物種包括獅子魚、海蛇、棘冠海星和數種不同類型的有毒水母。

AD

ads-parallax

「這些物種因為有毒而受到關注,不過確實反映出觀察到的廣泛改變模式,像是棲地移轉、豐度下降或上升,這都打亂了生態系內原本的平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海洋科學博士生伊莎貝拉.奈藍(Isabelle Neylan)說,她也是這份最近發表在《荒野與環境醫學》(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 Medicine)研究的共同作者。

她和其他共同作者在醫學、環境科學和生態學上,徹底搜尋了氣候變遷對有毒生物影響的相關研究,各種模型的研究和毒物中心的資料也沒有遺漏。最近發表的這篇論文其實是整個研究成果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在今年稍早發表,重點在氣候變化對陸生有毒生物可能產生的影響。

她表示,大部分的物種不一定都會看到豐度增加,不過會看到棲地轉移。牠們因為赤道附近的水溫變得太暖,所以得向北或南移到溫度適合的棲位。然而不是所有物種都能逆來順受,有些生物就無法應付這種棲地的轉移。

「不一定有模式存在這點,大概就是唯一看得出來的大模式。」奈藍說,她還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擔任研究技術員時,就已進行了這些研究。她補充說,每個物種遭遇分布區域改變或數量改變時,都會經歷不同的挑戰。

有毒生物大舉來襲

最可能因為水溫升高和海洋酸度改變而使分布範圍擴大和豐度上升的動物是水母,其中也包含了致命的伊魯康吉水母和箱水母,這二者不但造成澳洲死亡人數上升,而且隨著氣候暖化可能向南遷移到人口更多的地區。

「箱水母的毒性非常強,以單位體重來講牠大概是全世界最毒的,」奈藍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提摩西.艾瑞克森(Timothy Erickson)說,他是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醫師兼毒物學家。

西華盛頓大學的副研究員珍妮佛.布塞爾(Jennifer Purcell)也研究了水母分布的情況,不過沒有參與最近這項研究。她說水母在較溫暖的海水中繁殖量會增加。

「不是只有幾種水母的豐度會增加,而是大多數研究過的水母都增加了。」她說。

她同意水母可能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成為隱憂,但她也提到其他因素也影響了這些物種的散布,例如人類放生或遷移牠們,不論是有意或無意為之。

「在他們的研究中,水母也許是最強而有力的例證,但我擔心他們是挑一些聳動的物種出來,好讓事情顯得很重要。」

獅子魚當初因為被飼主放生而散布到佛羅里達州,後來牠們開始向大西洋沿岸擴展,北上到喬治亞州和卡羅來納州。這些本身其實很美味的魚,能吃掉大量的小魚和海洋生物,碰觸到牠們的人也飽受螫刺之苦。

棘冠海星已從印度—太平洋海域的慣常棲地往南擴散,進入水溫上升的澳洲外海大堡礁水域。這些貪吃的毒海星能吃遍整個珊瑚礁生態系,而如果有人在游泳或進行其他活動時不小心碰到牠們,也會出現疼痛、發炎或感染的情況。

其他如刺魨等魚類也觀察到出現在新的海域,不過作者指出,對於人類最常遇見的魟魚,牠的棲地或豐度如何受氣候變遷影響目前仍缺乏資料。他們呼籲更多人投入研究魟魚、毒鮋和藍環章魚的分布,以及天氣型態轉變對牠們造成的影響,以便能了解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藍灰扁尾海蛇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的海域,包括日本沿海以及台灣沿海等地。體內擁有強烈神經毒素,但對人類攻擊性低。
PHOTOGRAPH BY Elias Levy, via Flickr, CC BY-SA 2.0

氣候變遷伸毒手

不是所有的有毒物種都因為氣候變遷而受益。海蛇類雖然在南韓、加州和夏威夷等地也被發現有新的分布範圍或是數量增加,不過研究人員也說,有幾種世界最毒的陸生或海生的蛇,牠們的數量在全球各地都減少了。

毒蛙類因為對溫度變動很敏感所以情況可能最糟,而且不只是數量下降而已。奈藍也指出,氣候改變加上蛙壺菌(chytrid fungus)等病原體因氣候變遷而引起的擴散,二者合起來造成有些物種即將滅絕。

「整體而言,生物多樣性降低了,這是壞事。」奈藍說,她提到像獅子魚這類物種若移入幾乎沒有天敵的新棲地,將會對生態系帶來負面衝擊。

「生態系的任何變動,都會產生漣漪效應。」奈藍說。

↑↑↑↑↑珊瑚吃海蜇皮片。科學家首次紀錄到這種珊瑚的水螅體抓住、分工把水母吃掉。

醫院措手不及

艾瑞克森說,隨著有毒生物散布到新的地區,一旦出現被螫、咬的傷患人潮,醫院和醫療保健系統也許會不知如何應對。

這可能導致醫療保健成本的增加,「有些解毒劑非常貴!」艾瑞克森說,這些問題可能對貧窮國家的打擊更加嚴重。

他指出,醫院要盡可能擬定更好的計畫來取得欠缺的解毒劑。他也指出,需要向大眾發出更好的公開資訊,像是何種情況該採取何種緊急處理方式,例如被水母叮刺後要在患處倒上醋,被魟魚和獅子魚螫到則要將患處泡入熱水等1編注:這是利用毒素蛋白對熱的敏感性,一旦接觸到熱水(大約攝氏40至50度不會燙傷的水溫),毒素的蛋白質會變性,不會繼續進入血液發揮效用。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問題在未來只會更加惡化,因為有愈來愈多的人口移入沿岸地區,全世界的人口在本世紀末,會有半數居住在距離海岸線96公里以內的地區。

「會有愈來愈多的人進到海裡。」布塞爾同意這點。

「我們是環境和生態系的一分子,改變會影響我們,而我們也會改變生態系的現況。」奈藍說。

撰文:JOSHUA RAPP LEARN

翻譯:蔡雅鈴

延伸閱讀>>水母體內有活魚? / 你看過海蛇吞噬海鰻嗎?

(本文的網頁首圖Photo Credit : Tim Sheerman-Chase, via Flickr, CC BY-SA 2.0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