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n. 13 2016

養魚有助於拯救珊瑚礁?

  • 養魚有助於拯救珊瑚礁?

    養魚有助於拯救珊瑚礁?

1

人們一直在找尋養殖各種生物的方法,但你知道有新方法可以阻止珊瑚礁被破壞,並保護弱勢野生魚類嗎?

小丑魚是人類最早引入水族養殖的物種之一,這有助於野生小丑魚的數量不會因為濫捕而減少。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你走進寵物店或水族館尋找小丑魚,一如《海底總動員》中橘白條紋相間的主角「尼莫(Nemo)」,這隻海生館代言人正是水族新手的最愛之一。牠同時也是在1970年代第一批入海生館養殖的魚類之一。時至今日,你更可以從世界各地的養殖業者手中找到許多品種。

進入海生館的物種大多來自自然水體。根據聯合國2003年的一份報告統計,世上海洋水族館產業有兩億至三億美元的產值。一份2014年來自美國寵物產品協會(American Pet Products Association, APPA)的問卷調查報告中指出,大約130萬的美國家庭擁有鹹水水族箱,養著930萬隻魚。

AD

ads-parallax

每年大約有1100萬隻、共約1800種野生和養殖熱帶魚輸入美國,其中有許多在夏威夷和佛羅里達的珊瑚礁捕獲,並在美國境內進行繁殖。

養魚之風盛行,這還是一項蓬勃發展的產業。那就是為什麼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和水族愛好人士,同樣擔心水族買賣會為野生魚類和牠們家園——珊瑚礁,帶來衝擊。

海生館交易向來因捕捉野生魚類、破壞珊瑚而飽受批評;但轉為人工飼養繁殖,是一種能保護珊瑚礁和熱帶魚的方式。

有些漁夫會使用氰化物將魚毒昏以便捕捉。這種捕魚方法廣泛用在捕捉食用魚類上,但水族貿易也會使用這種令人不放心的方式捉魚。PHOTOGRAPH BY JURGEN FREUND, NATURE PICTURE LIBRARY, CORBIS

根據《珊瑚雜誌》(CORAL Magazine)公佈的年度海生館飼養物種表,如今大約有三百種,約占海生館總物種17%的魚類為人工飼養。而其中只有約6%可供商業交易,而歸類到「普遍允許」的物種更是少之又少。

但這份名單每年都在成長。在海產養殖的發展中,尤其是對魚苗飼料的重視,以及對保護珊瑚礁意識抬頭,促使更多資金投入養殖漁業。由於慣吃水族館方準備的飼料,加上未因運輸過程而暴露在充滿病菌的環境中,這樣養出來的魚更健康。

觀賞用海水魚養殖和貿易大咖「永續水族公司(Sustainable Aquatics)」共同創辦人兼總裁約翰‧卡貝瑞(John Carberry)說:「客戶需求為上,他們就要生存者(指魚類);養殖孵化的魚就是比較能夠存活。這是經濟學的道理。」

這不但對漁業有利,同時對因海洋酸化、全球暖化和氰化物捕魚而飽受威脅的珊瑚礁也有好處。在某些國家,漁夫會將氰化鈉顆粒和水混合後裝在瓶中,並對目標魚類噴灑,造成牠們昏厥而容易捕捉。這種方法會對附近的珊瑚礁造成汙染,並毀滅整個生態系統。儘管這種捕魚法在菲律賓、斯里蘭卡和印尼等對美國輸出最多熱帶魚的國家遭禁止,動保人士們認為氰化物捕魚法仍未斷絕,施行程度令人擔憂。

隸屬於海洋世界與布希花園動物保護基金會(SeaWorld & Busch Gardens Conservation Fund),長期提倡養殖以保護珊瑚礁的「潮起保育(Rising Tide Conservation)」主持人朱迪聖雷格(Judy St. Leger)說:「珊瑚礁是孕育海洋生命的中心。」

有些人擔心電影《海底總動員2》上映後會讓更多的藍倒吊遭捕捉。PHOTOGRAPH BY 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海底總動員》效應?

水產養殖業者也希望減輕某些魚種在數量上的壓力。例如動畫片《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在2003年上映後,小丑魚的市場需求遽增,但養殖者幾十年來已經成功培育出許多不同種類的小丑魚,或許這樣至少緩和了野生小丑魚數目減少。

現在最大的擔憂則是「擬刺尾鯛」,也就是《海底總動員2》中的多莉(Dory)一角,俗稱「藍倒吊」。許多人擔心這部電影會讓這種魚供不應求。海洋中的藍倒吊數量有限(有些漁夫會破壞珊瑚來捉魚),而且人工養殖有難度。

藍倒吊在開放水域中產卵;大部分的淡水魚和某些海水魚會將卵附著在岩石或是珊瑚礁上,這種黏著式的卵會孵出多少能自給自足的幼魚。而遠洋魚卵孵出幼魚時,這些魚苗處於無助狀態,牠們無口、眼、消化道或神經系統,養殖業者一直以來想盡辦法要讓這種魚苗存活,。

因此當研究人員去年成功繁殖來自夏威夷珊瑚礁的「黃三角吊」時,的確是件大事。

聖雷格表示,黃三角吊堪稱海水觀賞類中的極品。現在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海洋研究中心成功人工繁殖了黃三角吊,飼育藍倒吊的日子也許不遠了。

所有魚類都該接受飼育嗎?

自從愈來愈多魚類成功進行人工繁殖以來,許多科學家和養魚愛好者開始問:把產業全部轉移成人工養殖是否可行?

研究海洋水族貿易的羅德島羅傑威廉斯大學(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 in Rhode Island)生物學家安德魯‧萊恩(Andrew Rhyne)不認同。他的研究主要針對完善治理野生魚類,以此達成的環境及經濟價值。雖然海生館交易可能置珊瑚礁生態於險境,卻也是部分解決之道。

 

人工養殖成功救回把某些瀕臨滅絕的海馬。PHOTOGRAPH BY LOUISE MURRAY, BARCROFT MEDIA, GETTY IMAGES

 

萊恩說:「一切都是為了推動生態棲息地的保護機制。」海生館在收集及買賣魚類的過程中,為沿海居民們帶來了豐碩收入。由是鼓勵了沿海社區更加保護他們賴以維生的珊瑚礁生態。簡單來說,完善管理下的漁業可以創造價值,而這份價值更能催生環境保護意識。

當漲潮保育計畫專注在養殖漁業上時,聖雷格說:「我們發現捕漁業仍有其存在的必要。」

經驗老到的水族專家麥特‧佩德森(Matt Pedersen)說「無論如何,人工養殖還是會有各種限制和缺點。例如養殖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成本不低。」而最大的挑戰,尤其是才剛開始養殖的物種,得讓價格落消費者可接受的範圍內。

另一個可能的缺點就是不小心放出非野生物種。致力於環境保護的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法律專員尼可拉斯·惠普斯(Nicholas Whipps)說:「減少捕捉野生熱帶魚才是關鍵,並減少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的捕魚方式……但未來人工養殖的發展走向也非常重要。」

惠普斯舉了一個例子:在外海的大型人工養殖計畫,可能會讓非野生的魚類流出。這些魚很可能會成為入侵者,並對當地原生物種構成威脅。「並不是說養殖漁業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關鍵性因素仍在於產業如何根據市場需求來做出回應。」

提倡人工養殖漁業的寵物產業聯合諮詢委員會(Pet Industry Joint Advisory Council)執行長兼負責人麥克·包柏(Mike Bober)指出,就對環境的衝擊而言,供給水生館的捕魚行為比獵捕食用漁獲還要小得多,但這不代表前者並未造成衝擊,問題是相關數據要不是稀缺就是雜亂無章,使得要了解實際狀況變得更加困難。

當然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萊恩說:「我們確實知道有些魚遭到濫捕,不然就是持續作為人類漁獲目標。」

 

撰文:Rachael Bale

編譯:林品竹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