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an. 25 2017

格陵蘭維京人為什麼神祕消失?

  • 格陵蘭維京人為什麼神祕消失?

    格陵蘭維京人為什麼神祕消失?

1

傳說中,本名艾瑞克.索爾維德森(Erik Thorvaldsson)的「紅」艾瑞克(Erik the Red),在西元 985 年率領一群冰島的維京人,前往「綠地」格陵蘭建立殖民地,之後在此生活的維京人,一度達到數千之眾。

然而數百年後從歐洲出發的探險家,在格陵蘭卻連一位維京人都沒能見到,他們全部神祕消失,留下至今仍然無解的謎團。

「紅」艾瑞克。「紅」這個稱號,可能來自艾瑞克紅色的鬍子或頭髮。(圖片來源

 

殖民格陵蘭

最初的維京人,來自北歐寒冷、貧瘠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歐居民逐漸發展出更好的航海技術後,成為以海盜與貿易聞名的維京人;西元 793 年,英格蘭的基督教聖地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遭到維京海盜攻擊,公認是維京時期(Viking Age)的開始;之後幾百年,維京勢力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在許多地方留下影響。

北歐起家的維京人,陸續向西方的島嶼擴張,開發許多殖民地,像是冰島、法羅群島,以及格陵蘭等地,甚至曾在北美洲建立據點。維京人曾在格陵蘭有過一東一西 2 個殖民地,人口最多達到 5000 人,至今仍有當年建造的農場、教堂等建築殘存。

傳統觀點認為,維京人之所以殖民格陵蘭,是為了尋求更多適宜農業的土地,農牧業是格陵蘭的維京社會中,最關鍵的一環 [1]。

以農為本-狩獵的農夫

考古學者曾經普遍認為,格陵蘭的維京人要是有職業欄,上頭填的想必是「農夫」。維京人移民格陵蘭時,土地尚未開發,氣候相對溫暖,從冰島引進的牛、羊,提供了乳製品及肉食,起司、牛奶、稱作「skyr」的優格,是維京菜單不可或缺的項目。看似明顯,農牧是格陵蘭最重要的生產活動。

即使早期的考古學家也在格陵蘭遺址中,發現過不少海洋動物的骨骸,甚至有些垃圾堆中高達60%到 80% 是海豹骨頭,在「以農為本」的認知之下,也不是太受重視。畢竟在貧瘠的維京殖民地,以農牧為主、打獵副業為輔貼補家用,並非多麼奇怪的事。

格陵蘭的維京人殖民地,主要有西、東 2 處。(圖片來源

 

假如農牧對維京社會這麼重要,那麼格陵蘭維京人神秘消失的原因,就很可能與此有關。知名作家與科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 2005 年出版的暢銷大作《大崩壞》(Collapse)中,討論過格陵蘭的維京人為什麼無法繼續生存。

戴蒙指出,根據土壤遺留的花粉記錄,維京人的農牧經營對土地過度利用,耗盡極區地帶微薄的資源,而且抱持源自家鄉北歐的文化傳統,拒絕學習鄰居--伊努特人,在極區討生活許久後累積的智慧。這使得西元 1250 年小冰期降臨後,維京人註定走向滅絕:西殖民地在西元 1400 年廢棄,東殖民地又延續了一段時間,卻也只能撐到西元 1450 年。 (延伸閱讀▶內建適應北極酷寒的基因?

格陵蘭殖民地失敗的原因,戴蒙歸納道:「維京人毀了他們的環境」。

海象牙貿易-養牛的獵人

很多事,假如用不同的觀點思考,會得到全新的解讀,例如格陵蘭遺址中的海豹骨頭,以及海象牙貿易,它們真的是副業與不務正業、浪費人力的證據嗎?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維京人每年大費周章,出海遠航到格陵蘭西岸的迪斯科灣(Disko Bay)狩獵海象,也許才是格陵蘭最重要的經濟活動。海象跟大象一樣,全身上下最有價值的正是那對象牙,海象牙可以加工製成藝術品(例如路易斯棋組),具備很高的市場價值。西元 1327 年時,802 公斤的海象牙,估計價值等同於 780 頭牛,或是 60 公噸的魚乾,幾乎是一公斤海象牙,就可以換到一頭牛。

由海象牙雕刻製成的精美藝術品-路易斯棋組。手摸臉頰的意義不明,或許與牙痛有關,或許沒有。(圖片來源

 

西元 1260 年左右,格陵蘭成為挪威帝國(Norwegian empire)的一部份,維京人用海象牙貢獻給基督教會,還有作為什一稅支付給挪威國王;格陵蘭出產的海象牙被送往歐洲,換回鐵、木材、造船零件等當地缺乏的物資。海象牙在殖民地的經貿體系之重要,使得現在有些學者懷疑,維京人最初向格陵蘭移民的目的,或許不只是尋找可以放牧的土地,而是為了海象牙。

海象牙也許值錢,但金山銀山不能當飯吃,維京人總要吃東西,還是要靠農牧吧?陸地動物,例如牛,與海洋動物,例如海豹,碳跟氮同位素的比例不同,因此由遺骸中的同位素比例,可以得知死者生前的飲食模式。

分析格陵蘭維京人的遺骸後,令人意外的發現是,他們其實沒有那麼依賴農業,早在小冰期來臨前,農業生產尚未走下坡之際,當地飲食中就有相當比例來自海洋-介於 0 到 50%。而小冰期降臨,也就是西元 1250 年以後,格陵蘭飲食中源自海洋的比例,不意外地明顯上升,西元 1300 年後幾乎都超過一半 [2]。

得知新的數據後,從前遺址中見到的大批海豹骨頭,現在有了新的意義。

環境、經濟多重打擊

多項新的證據顯示,「維京人毀了他們的環境」是太過嚴厲的指控,至少,太過片面。

格陵蘭地區 10 到 15 世紀的氣溫、海上風暴、維京人飲食組成的記錄。(圖片來源

 

 

格陵蘭的農牧生產,確實消耗了土地資源,但維京人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面臨氣候變冷、生產季縮短的危機,考古學家發現改進生產方式的跡象,顯示維京人並非不努力適應氣候變化,只是仍無力回天。另外,之前的研究也高估了土壤的破壞程度。

陸地資源短缺時,維京人賴以為生的海洋也出現問題,冰層中的鹽粒記錄表示,15 世紀後海上風暴也增加了,航行變的更危險。殖民地在步向頹勢之際,卻有更多出海狩獵、從事交易的船隻,再也不能回來。

更慘的是,貿易市場也幫倒忙。格陵蘭海象牙西元 1400 年後的價值大不如前,因為來自俄羅斯的海象牙,以及非洲的象牙成為市場新寵。競爭是好的,對格陵蘭的維京人卻是毀滅性的。

維京人自 11 世紀起,得利於當時溫暖的氣候,成功殖民格陵蘭;400 多年後大環境不利下卻適應不及,支撐殖民地的農牧、狩獵、貿易體系全面崩潰,我們對這段過程的了解仍很有限。

寒冷的環境將維京人留下的遺跡,冰封了數百年,成為考古學家理想的研究對象,然而近年的暖化,讓維京遺址再度面臨大崩壞的危機。有意思的是,當年正是這樣的溫暖氣候,讓他們順利定居於新世界,甚至一度還能種植大麥 [3]。

至少有一件事能夠肯定:氣候創造格陵蘭歷史。

 

參考資料:

  1. Why did Greenland’s Vikings disappear?
  2. Dugmore, A. J., McGovern, T. H., Vésteinsson, O., Arneborg, J., Streeter, R., & Keller, C. (2012). Cultural adaptation, compounding vulnerabilities and conjunctures in Norse Greenlan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10), 3658-3663.
  3. Gulløv, H. C. (Ed.). (2014). Northern Worlds: Landscapes, Interactions and Dynamics: Research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 Proceedings of the Northern Worlds Conference, Copenhagen 28-30 November 2012.

 

撰文:寒波(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同名粉絲團,歡迎參觀、拍打、與餵食)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