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牠們是不同的物種 —— 野兔比較大隻、耳朵比較長,且比兔子不愛社交。
野兔(hare)和兔(rabbit)長得很像,因此有些人可能會以為牠們是同一種動物。
第一,牠們是不同的物種 —— 野兔比較大隻、耳朵比較長,且比兔子不愛社交。
野兔(hare)和兔(rabbit)長得很像,因此有些人可能會以為牠們是同一種動物。
但別這麼急著下結論。兔跟野兔究竟有什麼不同?答案是:不同的地方可多了。牠們都是兔科(Leporidae),但卻是「不同的物種,就像綿羊和山羊也是不同的物種,」德州農工大學的基因學家 Steven Lukefahr 透過電子郵件表示。
從一出生就南轅北轍
野兔體型比較大、耳朵比較長,而且比較不愛社交。「最大的差異」可以從野兔寶寶和兔子寶寶身上看出來,澳洲阿得雷德大學的野生生態學家 Philip Stott 說。
第一,野兔的懷孕期有42天,兔子則只有30-31天。
新生的野兔英文叫 leveret,剛出生就已經發展完全 —— 有毛、眼睛是睜開的。但新生的兔子英文叫 kitten 或 kit,剛出生時是尚未發展完全的狀態,眼睛閉著、沒有毛,也無法自行調節體溫,Stott 說。
牠們的窩也大異其趣 —— 「野兔完全生活在地面上,沒有兔子那種地下的巢穴或洞穴系統,」賓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 Michael Sheriff 說。
所以,身為一隻會挖洞的野兔,「賓尼兔(Bugs Bunny)根本是騙人的東西,」Stott 開玩笑道。
兔子會挖洞的原則有一個例外 —— 棉尾兔(一種美國兔)並不會挖洞。
關於野兔的二三事
英文 “harebrained”(野兔腦)有「不穩重、愚昧」的意思。Stott 懷疑這個字的典故源自被圈養的野兔那種毛躁不安的特質,任何一丁點微小的刺激都會讓牠們受驚(有時還會意外害死自己)。
Stott 也嘗試過親手撫養野兔。他說即便是從出生第一天就用奶瓶餵養的野兔,在他身邊也始終沒辦法完全放鬆。
英文還有個說法:mad as a March hare(跟三月的野兔一樣瘋)。德州農工大學的 Lukefhar 說,這反映的無疑是野兔在發情期的行為:牠們有很多怪把戲,例如跳到半空中等等的。
母的野兔在英文裡叫 jill,公的則叫 jack。母野兔會讓公野兔追著她跑上好幾公里,藉此測試公野兔的能耐,Stott 說。如果被他逮住,她就會跟他交配;如果追不到,「那就證明了他不是好爸爸的料,」Stott 說。
但如果一隻母野兔不打算跟追求者交配,她也可能會站起來直接揍他一拳 —— 或好幾拳。
這種怪異的求偶方式不只是為了好玩,而是和維持體能有關,Stott 說。
速度對野兔的生存至關重要,尤其是那些生活在開放草原上的種類,例如歐洲野兔(European hare)。牠們每秒鐘可以跑 37 個身長的距離,他說。他還指出,獵豹(cheetah)「每秒只能跑 23 個身長」。
手腳這麼快對於躲避捕食者也許非常有效,但野兔也因此成為「糟糕的寵物」,他說。這是「野兔」與「兔」的另一個相異之處。
黑尾傑克兔(jackrabbit)雖然叫「兔」,但牠也不會是好寵物。因為牠根本不是兔子,而是野兔。
要記清楚這一切,你的心思得和兔族一樣敏捷才行了。
撰文:Liz Langley, National Geographic
編譯:魏靖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