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Aug. 12 2016

長了眼的雞毛撢子:纓鰓蟲

  • 長了眼的雞毛撢子:纓鰓蟲

    長了眼的雞毛撢子:纓鰓蟲

1

纓鰓蟲目(Sabellida)裡頭從最簡單的感光器官到複眼都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生活在加勒比海的黑斑雙璇蟲(Bispira melanostigma)。PHOTOGRAPH BY MICHAEL BOK

 

纓鰓蟲長得像一根雞毛撢子,不過是活的。當你在海中看見這傢伙時,絕對會被牠那彷彿從岩石上綻放、如羽毛般的觸手所吸引。這些「羽毛」從纓鰓蟲的口部周遭延伸而出,過濾附近懸浮的食物碎屑來吃;而當你想靠近仔細瞧瞧時,觸手便會馬上縮回棲管(Burrow)裡,保護自己那柔軟的身子。【譯註:棲管(Burrow)是動物所居住的巢穴種類之一,通常是由動物體表分泌黏液將周遭的底質膠合而成,例如礫石或沙粒;有些動物除了利用周遭砂石之外,也會分泌碳酸鈣使這類居住用管狀結構更加穩固。本文所述的纓鰓蟲屬於後者。】

這些觸手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牠們有眼睛!牠們可是那種「能透過嘴巴瞧見你靠近」的雞毛撢子呢。

感光細胞與黑色素共同作用下,構成了簡單版的眼睛,雖然這樣單像素的視力僅能判斷環境是明還是暗,還不足以稱上擁有真正的視覺,不過當有許多個這樣的眼睛可就不一樣了:牠們可以集結足夠的資訊得知來自不同方向的光線,創造出多像素的真正視覺。眼熟嗎?想想昆蟲的複眼可是擅於此道呢!

實際上這些簡單的眼睛並不該僅被視為演化出複雜視覺的基石,演化之路上這些眼睛想必與主人合作無間,才可以保留至今。換言之,想要理解眼睛的演化,光是研究結構顯然不足,科學家必須進一步理解動物如何使用眼睛。

對纓鰓蟲來說,視力全為了防禦。不同於那些大多為主動掠食者的親戚們,纓鰓蟲住在棲管裡過著動也不動的日子,靠觸手攔截漂過的食物碎屑維生,因此不太需要具備敏銳的視覺,只需要知道什麼時候待在棲管中?何時有危險靠近?

不過,即使是如此簡單的需求,牠們仍舊演化出「款式」十分驚人的眼睛,從僅能感知明暗的單眼,到複雜的複眼一應具全,難怪隆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的麥可·柏克(Michael Bok)形容牠們是「大自然的眼睛工廠」。

大部分的纓鰓蟲都有那種最基本的光線受器,也就是單眼(ocelli),遍佈在頭頂、身軀,甚至是身體的尾端。雖然這些單眼的構造太簡單而難以形成複雜的視覺,不過纓鰓蟲能藉此來感知明暗,除了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棲管內還是棲管外,也許還能調節生理時鐘呢。

除了身體本身,單眼也長在纓鰓蟲的觸手上,這一顆顆看起來像橘色花粉的單眼雖然看不清楚物體本身,卻可以偵測到物體移動的陰影,就如同防盜警報器一般,纓鰓蟲就知道何時該把它脆弱的身體收進棲管裡。

但也由於簡單的單眼就能滿足纓鰓蟲的安全需求,所以究竟為何有些纓鰓蟲會演化出更加複雜的複眼呢?這些纓鰓蟲看起來簡直就像是有人把蒼蠅的眼睛移植到了一朵花上頭,不僅如此,還有很高的多樣性呢。

在麥纓鰓蟲屬(Megalomma)裡面,有些種的觸手末端有許多的小複眼,而有些則僅有兩顆大複眼。柏克說道:「兩者各有優缺點。大一點的眼睛雖然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視野,但是風險也相對提高,一旦失去就啥也瞧不見了。」

纓鰓蟲要如何在「看得清晰」與「高風險」中取得平衡?柏克推測,那取決於纓鰓蟲所處的環境:「或許部分纓鰓蟲生活的環境更為繽紛,所以需要相對成熟的光學系統來篩選資訊;而那些生活在相對單調環境中的纓鰓蟲,可能只需要簡單的偵測陰影就夠了。」

在描述了纓鰓蟲眼睛多樣到「令人目不暇給」的情形後,柏克打算研究纓鰓蟲如何將這些眼睛蒐集到的資訊傳遞到大腦。因為在纓鰓蟲由觸手所構成的冠狀結構中,顯然沒有任何典型與視覺中心之連結;而既然纓鰓蟲在許多部位都演化出眼睛,那想需要新的一套神經迴路來處理訊息。藉由了解這些神經迴路,柏克也許就能找到這些最簡單眼睛如何演化的蛛絲馬跡呢。

 

撰文:Ed Yong

編譯:曾柏諺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