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Dec. 29 2017

【土銀展示館】臺灣生物光牆展示區

  • 【土銀展示館】臺灣生物光牆展示區

    【土銀展示館】臺灣生物光牆展示區

1

 

「臺灣生物光牆展示區」以呈現代臺灣生物多樣性為主,用光牆意味迎向光明未來。

 

相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區介紹哺乳動物及鳥類共65種臺灣常見生物。透過簡要呈現臺灣生物的形象及說明,幫助觀眾建立對周遭生物的概念。例如一般大家對鳥類的印象可能就是鴿子、麻雀、白頭翁,但其實臺灣還有很多常見的、漂亮的生物就在我們身邊。例如翠鳥,牠的捕食方式很特別,會在水邊找芒草或小枝頭暫停,觀察水中的活動,找到魚後會咬回原來的定點食用。五色鳥叫聲很特別,就像和尚敲木魚,在二二八公園裡就可以看到。還有佛法僧,很多人以為是外形跟佛僧有關係,其實是牠的叫聲近似日文的「佛法僧」因而得名。

另外哺乳類的部分有水鹿,是臺灣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站立時通常比人還高。受展區空間限制,本區展示的是小鹿。牠是臺灣的特有亞種,也就是臺灣特有,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

常被抓來當餐餚的就是山豬和山羌,但我們比較不鼓勵吃這些野味,希望大家一起讓野生動物安生在山林中,與人類和平共存。

石虎是台灣主要瀕絕動物。也稱山貓,體型略大於家貓。棲息於低海拔至1500公尺山區,動作敏捷,以小型動物為食。

相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山林開發進步,相對也是對山林生態產生破壞,被道路切割的山林變得島嶼化、區塊化,對野生動物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在覓食、躲避敵害時需跨越馬路,卻不慎被撞死的案例屢見不鮮。

例如臺灣只有兩種的貓科動物,雲豹和石虎。其中雲豹已有報告發表認為已絕種,因此石虎也格外受到關注。貓科在動物世界中算是比較高階的覓食者,主要是捕獵其他的動物,少了牠的存在,可能造成某種動物大量增加,生態也就失去平衡。

俗稱的飛鼠就是鼯鼠,在臺灣有3種,大赤鼯鼠、白面鼯鼠和小鼯鼠。後兩者的生活環境比較高,大約在500公尺以上的環境才能找到,在低海拔山區主要是大赤鼯鼠。雖然俗稱飛鼠,但其實牠是利用滑翔的方式移動,就像把手腳展開,中間拉出皮膜,利用皮膜在樹間由上往下划行,這樣遇到敵人時可以很快脫離危險。

臺灣黑熊也是特有亞種,胸前有白色V字紋,和亞洲黑熊類似新月型有所差異。有人說遇到熊要裝死,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熊會吃腐食,所以碰到熊最好還是快跑。

鼬獾喜歡吃蚯蚓,有個俗稱叫花臉貓,身形比貓小一些,主要在中海拔山區活動。

哺乳動物的特徵是全身會長毛,但穿山甲的毛已退化變成鱗片狀,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咬傷。主要吃的是地底下的昆蟲和螞蟻,腳趾甲特別長,可以長到6.7公分,走路時和一般動物不同,一般動物是腳指甲往前,讓腳心接地,但穿山甲的趾甲會摺起來,用趾頭走路,保護爪子不變鈍。

大冠鷲是臺灣老鷹中最常見的,在臺北市附近的山頭就可以看到,翅膀展開大約可達150公分,後頭部有黑白相間的毛,展開時就像花冠因而得名。因為牠會攻擊蛇類,也有人叫蛇鵰或蛇鷹。

相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此區展示屬於古生物大展常設展的一部分,更多土銀常設展資料可參考連結。(資料連結)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