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樣可愛的石虎是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保育類貓科動物。近年來,石虎棲息的淺山地區遭到大量開發與道路切割,使牠們面臨棲地喪失及破碎化等威脅。今年苗栗台13線三義外環道開發案即因將導致石虎棲地遭切割而引發諸多爭議,也讓石虎的生存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資料來源:特生中心
撰文整理:向淑容
位於南投的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積極投入石虎保育工作,自2011年起即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進行域外保育研究計畫並為收容個體配對。2013年春天有兩隻小石虎誕生,分別是「集利」(公)與「集寶」(母)。特生中心表示,為讓小石虎有機會回歸野外,自牠們出生起即盡量少讓牠們與人類接觸,並由母石虎獨自扶養。
野放小石虎
特生中心為小石虎進行過野化訓練及評估後,於2013年11月將小公石虎「集利」野放,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的影片顯示集利的狀況很理想。特生中心持續追蹤到第23天後,未能繼續收到訊號,推測集利已移往南投中寮山區。
2013年12月,特生中心進一步野放小母石虎「集寶」。野放後第八天,自動相機拍攝到集寶左前肢跛行,研究人員擔憂集寶的獵捕能力受影響,故架設誘捕籠以將牠捕回。沒想到集寶往濁水溪床移動,無線電訊號被砂石業者的通訊嚴重干擾,一度追蹤不到牠。後來研究人員發現集寶回到特生中心園區附近,便放置食物誘餌欲拍攝集寶的影像,但牠並未現身。野放後第20天,集寶被發現躲在石虎收容籠舍附近的草叢中並明顯消瘦,中心立即進行圍捕,並將牠帶回治療。
集寶四趾前端受傷,但並非為獸鋏夾傷,推測是捕鼠夾或網具纏繞所致。集寶臀部亦有明顯外傷且感染嚴重,中心委託台大朱有田教授協助鑑定後發現,咬傷牠的並非中心所追蹤的另一隻母石虎「小嫻」。這表示在集寶和小嫻的活動範圍附近尚有另一隻不明的石虎個體。這個發現令研究團隊振奮不已。
集寶經過治療後復原狀況良好,但左前肢的傷令牠已無法重回野外。特生中心討論後決定讓集寶擔任替野外石虎發聲的角色、突顯石虎面臨的困境,於是將牠轉至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展示。特生中心指出,希望藉由環境教育來喚醒更多國人對石虎生存問題的重視。
保育前景
兩隻小石虎的野放過程並非一路順遂,但這才是野外的真實情況。特生中心表示,這次野放經驗已為石虎的域外保育試驗帶來許多寶貴的知識,也讓研究人員更加了解石虎在野放後所面臨的挑戰。
特生中心亦指出,研究團隊仍在持續進行野外監測工作,並積極投入「野生動物危害雞舍通報網絡」的建置及推廣,盼能促進大眾對淺山生態系的重視。野放並非一蹴可幾,更無法完全取代野生個體,所以重視野外族群的存續是石虎保育工作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石虎生活在台灣低海拔的淺山環境,只要人類留給牠們足夠的生活空間,必能永續地與人類共存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