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劇變已經開始影響人類。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最新發表的分析報告指出,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能有90%以上都讓海洋吸收了,如果過去一世紀,表面2公里的海水所吸收的熱能全部釋放到大氣中,地球表面將升溫36°C。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熱,將使海洋物種組成改變、漁業區域縮水,甚至散佈疾病,可謂是「這個世代最大的隱憂」。
海洋吸熱釋放甲烷冰 恐把地表「烤熟」
「在骨牌效應之下,許多人類的重要產業受到威脅,尤其是漁業、養殖業、海岸風險管理、健康和海岸觀光。」
海洋的劇變已經開始影響人類。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最新發表的分析報告指出,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能有90%以上都讓海洋吸收了,如果過去一世紀,表面2公里的海水所吸收的熱能全部釋放到大氣中,地球表面將升溫36°C。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熱,將使海洋物種組成改變、漁業區域縮水,甚至散佈疾病,可謂是「這個世代最大的隱憂」。
「在骨牌效應之下,許多人類的重要產業受到威脅,尤其是漁業、養殖業、海岸風險管理、健康和海岸觀光。」
報告警告,海洋暖化的規模「非常驚人」。20世紀初起,表面幾公尺的海水每20年就升溫0.13°C,本世紀末將升溫共1°C至4°C。
報告指出,海水暖化到某個程度,會從海床釋放出數十億噸的甲烷冰,把地球表面烤熟。就算大幅減少碳排,由於溫室氣體排放和可見後果之間存在時間差,這個現象仍可能發生。
暖化已經改變魚類、海鳥、海龜、水母和其他物種的行為和棲地。這些物種遠離赤道、往地球兩極移動的速度是陸地動物的五倍。
北大西洋也不例外,這裡的魚類在2050年前將以每十年近30公里的速度往北移,以尋找適居的溫度,沙丁魚、鳳尾魚、鯖魚和鯡魚都已經展現這樣的行為。
受暖化衝擊最深的是海中食物鏈底層生物,包括浮游動植物和磷蝦。其數量和繁殖率的變化將沿食物鏈一路往上傳遞,導致部分魚類開始離開原棲地或是被外來種排擠而消失。
報告也發現,超過550種海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已經瀕危,海洋暖化將加速部分物種的減少。
魚類的遷徙對全球43億靠海為生的人口影響不一。如不積極減排,東南亞地區漁獲在2050年將減少近1/3。全球捕撈量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減少至一年9000萬噸,然而2050年全球人口將成長至90億,需要多捕撈數百萬噸才能滿足需求。
海洋暖化也將導致疾病傳播,影響人類健康。IUCN報告發現弧菌傳染病有增加趨勢,而有害的藻類大量增生,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此外,氣旋強度亦隨著海洋和陸地能量增加而更趨嚴重,或是更為頻繁。
珊瑚礁是1/4海洋物種的棲地,但過去30年間的白化潮次數增加了三倍。海溫上升使珊瑚排出共生藻而變白,最終死亡,近期大堡礁珊瑚的大量死亡就是個實例。
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所導致的海洋酸化,讓螃蟹、蝦和蛤蜊更難形成碳酸鈣外殼。
IUCN報告建議擴張海洋保護區,更重要的是減少溫室排放。IUCN總幹事安德森(Inger Andersen)說:「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資源的唯一辦法就是快速、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資料提供:環境資訊中心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