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Nov. 07 2017

膠囊住宅的真實世界

  • 膠囊住宅的真實世界

    膠囊住宅的真實世界

1

於1972年落成的中銀膠囊塔曾為日本戰後經濟起飛的象徵,如今卻風光不再。

中銀膠囊塔由140個可拆卸重組的膠囊住宅構成。此為其2015年的樣貌。PHOTOGRAPH BY NORITAKA MINAMI

東京都繁華喧囂的銀座區聳立著一幢與眾不同、曾被譽為日本未來願景的指標性建築—中銀膠囊塔。

中銀膠囊塔為1960年代「代謝派」建築運動的先驅黑川紀章所設計。當時的「代謝派」認為建築必須處於動態的過程,以適應未來市容快速且持續的演變。

這幢外觀像是由洗衣機堆疊而成的建物有兩棟分別為11層樓和13層樓高的水泥核心,而「可拆卸重組」的立方體就附著在核心上。每個立方體面積為9.9平方公尺,均事先在工廠裡預鑄完成後,再利用四個高張力螺栓固定在核心上。這些立方體被稱為膠囊住宅,裡頭配備有基本家電和一間跟機艙廁所同等大小的衛浴間。

1972年,這棟建築僅花了30天就完工。黑川紀章預言它將翻開建築史的新頁。

然而,中銀膠囊塔卻成了至今從未實現的烏托邦。原本預計有25年壽命的膠囊住宅因維修汰換成本高昂,年久失修而逐漸殘敗。如今周遭住商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躋身其間的中銀膠囊塔更顯得不合時宜而格格不入。

黑川紀章於2007年逝世後,不願再忍受大樓斑駁的水泥碎屑與水管漏水的住戶投票決議將此建築鉅作拆除,改建傳統公寓大廈,但這項計畫因為2008年股市崩盤而中止。

2010年,美籍日裔攝影師Noritaka Minami開始追溯中銀膠囊塔的生命故事。在接下來的七年裡,他回到這棟建築物近十次。「我每次造訪這棟大樓,都學到一點關於這幢建築和住戶的事。」他說。

有些膠囊住宅的屋主已搬離,或將空間改為辦公室;有些人則翻修裝潢,仍舊以這獨一無二的居所為家。

Minami攝影時,會避免讓住戶直接入鏡,而是透過他們的所有物來傳遞出他們的存在。「(這個空間)變成了乘載人們自我認同、個人興趣、嗜好與品味的容器。」

眼見2020年夏季奧運即將在東京舉行,東京的城市發展與中銀膠囊塔這幢歷史建物的去留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Minami希望中銀膠囊塔能被保存下來,成為時代運動的象徵,畢竟當年訴求高效都市生活的概念仍與今日息息相關,同時也提醒民眾這條路還沒有人走,這個理想仍未實現。

「日本不太重視保存現代建築。」Minami說道。「(這座塔)若能保存下來,而不像其他建築一樣因為經濟發展而被犧牲,絕對意義重大。」

 

撰文:Ye Ming

編譯:胡家璇

延伸閱讀:受自然啟發的九大建築奇觀 冬臨日本北方仙境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