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有許多動物會精心打扮,而新研究發現,牠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把自己偽裝起來,躲避捕食者。
和自然界中許多善用配件的動物比起來,連女神卡卡都不夠看。
英國艾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生態學家馬丁•史蒂芬斯(Martin Stevens)表示,在幾種不同的動物群體裡,例如:螃蟹、昆蟲與鳥類,自我裝飾是很常見的,「不過牠們裝扮自己的原因可能不同。」
在野外有許多動物會精心打扮,而新研究發現,牠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把自己偽裝起來,躲避捕食者。
和自然界中許多善用配件的動物比起來,連女神卡卡都不夠看。
英國艾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生態學家馬丁•史蒂芬斯(Martin Stevens)表示,在幾種不同的動物群體裡,例如:螃蟹、昆蟲與鳥類,自我裝飾是很常見的,「不過牠們裝扮自己的原因可能不同。」
在最近的研究中,史蒂芬斯與他的同事格蘭姆•盧克斯頓(Graeme Ruxton)針對會裝扮自己的動物(例如裝飾蟹)進行了相關文獻回顧,發現搶眼的飾品可能有從偽裝到溝通等不同功能。
史蒂芬斯的研究於6月3日發表在《皇家學會生物學報》(Royal Society Biology Letters),他說,「最常見的扮裝原因是為了躲避捕食者。」其他原因包括防晒和為了讓自己更能吸引配偶而「化妝」。
來看看自然界中最會打扮的動物吧!
裝飾蟹
有一些屬於蜘蛛蟹科(Majoidea)的螃蟹很懂得打點自己,牠們會用周邊環境的材料躲避或抵禦捕食者。
這種螃蟹的殼上覆蓋著像魔鬼氈一樣的毛,能夠幫助牠們將海草、海綿、海葵、珊瑚和其他物品粘在背上。如此一來,螃蟹就能融入背景或者看起來像是另一個物體,生態學家稱這種策略為假冒。
觀看另一種螃蟹用海膽當保護屏障的影片。
人面蟹 如果你覺得你的背包很重,那你應該慶幸自己不是人面蟹!看看這些甲殼動物如何將任何可以拿來當防禦工具的東西撿起來──甚至包括另一個動物!
其他時候,螃蟹會選擇有刺鼻氣味或含有毒化學物質的特定物品披在身上,讓捕食者對牠們失去興趣。
石蛾幼蟲
許多石蛾物種(毛翅目昆蟲)的幼蟲會用任何能在環境中找到的材料製作硬殼。幼蟲會吐絲將這些材料黏結在一起變成堅固的盔甲,抵禦捕食者。
多數幼蟲即使在進食與移動時也都會躲在自己的保護殼裡。這個結構繁複的保護殼也能讓幼蟲在牠們快速流動的淡水棲地中受到保護。
野豬
這些豬的親戚喜歡在泥池子裡打滾,然後把乾掉的泥巴「穿」在身上。科學家相信這種泥浴能幫牠們調節體溫、減少寄生蟲和為傷口殺菌。
殺手蟲
史蒂芬斯說,有些食蟲椿象科(Reduviidae)的殺手蟲會把牠們獵殺的螞蟻屍體當「後背包」背著以保護自己不被捕食者攻擊。
這招的確有用!研究顯示,比起沒有背著這個可怕配件的殺手蟲,背著背包的殺手蟲較不會被跳蛛(蠅虎)吃掉。這是因為捕食的蜘蛛只會注意到一堆死螞蟻,而不會注意到藏在下面的美味蟲子。
胡兀鷲
有些鳥會為自己的羽毛「加料」,改變外表,就像化妝一樣。
羽毛主要為白色的胡兀鷲(Gypaetus barbatus)會用富含鐵的土壤摩擦牠們的頭、頸部和臀部,讓羽毛呈紅褐色澤。
較年長以及社會地位較高的胡兀鷲羽毛會有最多顏色,因此羽毛的顏色可能是一種身份象徵。這些為牠們附加色彩的含鐵土壤也可能有治療效果,能提供抗氧化劑並且對抗潛在的有害細菌。
草蜻蛉幼蟲
草蜻蛉科(Chrysopidae)的草蜻蛉幼蟲經常用死皮、自己的糞便和其他材料覆蓋自己。這些覆蓋物似乎同時提供了偽裝與防禦捕食者的作用。
例如,吃蚜蟲的綠色草蜻蛉幼蟲能將獵物身上一種帶有蠟質感的棉毛轉移到自己身上。這層裝飾能保護草蜻蛉幼蟲不受照顧蚜蟲的保護蟻攻擊。在實驗中,若將草蜻蛉幼蟲的這層防護拿掉,螞蟻就會趕走這隻入侵者。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麼?隨時都要好好打扮自己!
撰文:Mary Bates, National Geographic (透過 Twitter 與 Facebook關注作者)
編譯:陳潔